之前的文章,俊峰从“术”和“道”的层面,以及学习认知等层面分析了一下,不知道大家消化的怎么样啦。
在泽宇读书会,只要你坚持,你会发现每天自己都在成长,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每天都要有正向反馈,俊峰也会经常写一些读书方法,心得,你可得时刻关注俊峰。
在学习的过程中,俊峰发现那些每天在学习知识的人,不一定知道知识是什么?哪些知识值得学?
那如何解决这类似问题的本质呢,就是你要找到知识最底层的本质,大白话说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习知识也一样,你能否透过表象的知识,看到知识最底层的实质?
01
二八原则告诉你,掌握一个领域20%的核心能力,就能解决这个领域80%与这能力相关的问题
在职场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你有时可能需要接触很多不同领域,举个栗子,刚开始你可能在公关部门,公关做的非常好,但是公司有天需要办一场年会,领导突然要你出个活动策划案,那你就需要去学习策划知识;你被调到市场,那你就需要学习如何做市场,如何营销?等等,那你就需要大量学习做市场,营销、布局等知识。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是不是要学习很多知识啊?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其实呢,大可不必,要解决以上问题,你不需要把这个领域的知识全部学完,你只需要学习这个领域20%的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领域80%与这知识相关的问题。
提升和学习一种能力,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不需要全部掌握这个领域的所有能力,只要学习这个领域20%的核心能力,就能解决80%的与这能力相关的问题。
而这20%的核心知识就是临界知识,知识的最底层规律和实质。
那什么是临界知识呢?
书中的解释是: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它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偏激,俊峰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下:就是经过你的深度思考加工后,有长期广泛的的验证和价值,你突然发现很普遍有指导意义的那些规律或者说被前辈们总结的普遍实用的定律。
举个栗子,你常见的“牛顿力学定律”它就是一个临界知识。
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你只要学习某个特定专业的知识,也不是这学习那里也学习,像无头蜜蜂乱撞,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
所以,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举个栗子,比如你遇到一个领域的问题,你花了半天苦思冥想,想破脑袋都没有参透其中的奥秘,反而你浪费大量的时间,走很多弯路,结果你找到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大v,也就是厉害的人,ta可能几句话用不到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解决困扰你很久的难题。
这就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效果。
那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大v ta们掌握了解决你这类问题里20%的核心知识,也就是临界知识,在最短时间内直达问题本质,帮你解决问题,帮你节省很多时间啊。
这也就是俊峰之前文章提到的“为什么一定要跟人学习?而不是跟书学习。”书中给你的是知识,不能给你力量,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可以给你力量。
02
不断学习知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提升认知效率
如果你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你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那你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大家拼的是什么?
第一、拼的是知识数量,而知识数量构建你的认知。
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今天的知识经济的转型,这个过程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知识焦虑”,你可以想想,一个人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的一天中,ta要接受多少信息,但又有多少信息是真正转化为知识的。
因为你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转化成真正的知识很少,就会导致你产生“知识焦虑。”如果你储存的知识数量太少,那你的认知半径就会很小?
第二、拼的就是获取知识的速度,它可以构建你的认知优势。
什么意思呢?俊峰举个栗子,来帮你理解呀,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一群人,ta们接受信息非常的快,并且在短时间内根据信息去立马行动了,不管结果是好还是坏,但这个信息让ta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当再次遇到这个信息时,ta会比别人快速构建认知优势,只要这个信息让ta产生行动这个行为,对ta来说就是知识。
比如如今的新媒体人,当ta们接受一个热点信息时,这信息让ta们产生写文章的行动动机,于是ta很快写一篇文章,ta把信息转化成知识,立刻行动了,那么在对于这个热点信息的解读,ta就会比别人在对于这个信息的理解的认知就更加高深。
第三、拼的是知识的深度,决定认知优势。
如今是一个“认知差”时代,什么意思?
也就是谁的认知高,谁就是C位。
比如在如今这个时代,市面上的产品琳琅满目,那么在知识数量和知识获取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你的产品和策略是否能在很大的竞争中杀出重围,这就取决于你的知识深度。
比如张一鸣创建的今日头条,是唯一没有接受BAT投资,却在BAT眼皮下迅速成长的小巨头。
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时间看到了信息流分发这个方向,更重要的是张一鸣在大学时,曾详细分析过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他隐约感觉信息的组织和分发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他在众多竞争者中看得是最深刻和最有深度的。
大家都对“知识改变命运”有所耳闻,但是“知识改变命运”在如今的社会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数量的层次上,而是认知深度上。
然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知识收集、分类、保存,你可以想想你的微信收藏里有多少收藏的文件、文章、笔记等,但是不去看并行动,只能算是个信息而已。
书中提到,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你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你的行为模式。
那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呢?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你首先要理解,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举个栗子,你为什么要学习?
第一种回答:想赚钱,过上想要的生活;第二种回答:学习可以改变认知和思维,可以更好地应对与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创造人生更大的价值。
你会发现,是不是第二种回答的更有深度呢?哈哈哈。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特点: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自己是否接受它。
深度的认知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的很多问题,而这结论也是前面提到的临界知识。
所以,当我们有深度认知能力后,你才能在“少就是多”的这条逻辑上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那为什么普通人和大佬们相比,学习层次总是提不上去呢?
举个栗子,那些优秀的软文写作是为了感动用户,而垃圾软文写作是为了感动自己。拿到学习上也是一个道理,普通人学习是为了学表象来感动自己,而优秀的人学习是为了学习本质来影响别人。
希望你仔细品品俊峰的这句话。
俊峰再拿自己如今新媒体写作给你举个栗子,普通的新媒体写作者还是在像以前传统媒体一样,认为写作语言华美,修辞比喻很重要,写的文章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结果没人看,而优秀的新媒体写作者,可能没有很多华丽的语言,比喻修辞,ta写作为的是讲事实,想要把自己想表达给读者和用户的心声,用文字形式说清楚,讲明白,偶尔撒撒娇,哈哈,反而很多读者愿意去读。
奥美创始人奥格威经典著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说:不要用最高级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讲事实,把事实讲的引人入胜。
比如你在工作中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所以,你遇到一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为什么你的学习层次总是提不上去,因为就像书中说的,你掉进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你越努力,跑得越快,你要学习的新知识就很多,就陷入看起来一直很努力,其实是在原地打圈。
那要如何不断提升认知效率,走出游戏圈套呢?
那就是书中提到的,撬动效能杠杆: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80%的时间用在20%的核心问题上,而不是花在各种琐碎知识。
03
掌握临界知识,深刻理解底层通用规律,是每个人学习的终生命题
那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到底要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哪些知识是值得我们学的呢?
想必大家都听过“斜杠青年”吧,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尔奇·阿尔博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中提到的概念。
是指拥有多个身份和职业的多元化人群,拥有多重收入,尤其是现代年轻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如果你把追求多远职业体验或者兼职收入作为努力的方向,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坑。
有的人认为体验更多不同的职业,有多重身份,能开阔事业,还能学到很多东西,能锻炼能力,还有额外收入,你敢说这不好吗?
但是你想想啊,你要是能像牛顿一样在很多领域都有所建树,那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啊,怕就是怕你混了很多领域或者职业,到头来只是一个“能力假象”,你更多只是经历了一下而已,对该领域认知深度并没有那么深。
如果多元的经历不能帮助你提升认知深度,从长期价值来看就是无效的。
所以真正的“斜杠青年”是在自己喜欢专注的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之后,加深你的认知深度,再去接触其它领域。
尤其是在今天以及未来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你如何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和认知足够有深度和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要知道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就像中彩票《父女说》中说的:那些凭运气得来的财富,往往都会凭实力输回去。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秘密就是:真正的财富转化率=读书有效转化率。
查理芒格就是一位靠智慧获得成功的人,那智慧从哪里来?就是多读书,做有效转化。
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没有真正看到或者见到那些厉害的人读很多书啊?因为ta们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学习和读书,但是ta们却在别人能看到的地方绽放和产生价值。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提升认知深度,不仅仅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就行,而你要多元化。当然你可能会说:你刚才不是说不能追求多元化吗?怎么现在又提倡多元化呢?
别急,说的是不要盲目多元化,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知识管理者都是“一个人可以活成一支队伍”。
大白话解释就是一个可以干多份活,多项能力。
比如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物流、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等等,这些按分类贴上标签,但是世界不是按照划分的标签在运行,一个专业里可能涉及很多领域,比如机械里就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
所以,别被标签限制住自己的可能性,不要认为学习就学习标签内的东西。
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因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乔布斯乔帮主去世,世界少了一个偶像。全球各大媒体从此不断提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
所谓“倚天虽毁,屠龙犹在”。近时段,很多人的目光锁定了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位老兄在20年间,先后创立了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PayPal因为开创了网上第三方安全支付的先河,以15亿美元卖给eBay,从而广为人知。Tesla Motors呢,则是电动汽车划时代的产品。
至于SpaceX,它居然是——私人太空发射公司。知道美国电视节目在介绍他的时候怎么说,“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掌握了卫星发射和回收技术:美国、俄罗斯、中国和伊隆·马斯克。”
这三个产品横跨了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三大领域。对一个刚刚42岁的人来说,这绝对是神话了。以至于一位读者张大了嘴巴说:哇,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不过,这还不是重点了。重点是,在伊隆·马斯克取得这些成就之前,是进入斯坦福大学的第二天,就决定……退学了。
历数一下近年来美国排名在前400的富豪们,居然充斥着无数这样的人:从迈阿密大学辍学的米基·阿里森,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辍学的卫克斯奈,从哈佛大学辍学的马克·扎克伯格……当然还有乔布斯。
因此,很多人的问题来了:上学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但有时突然有时你以前学的东西,或许在别人看来是无用之学,真的会帮助到你,只是你还没遇到而已。
在媒体宣传其退学的背后,是他10岁就买了第一台计算机,并自学了编程。12岁就以500美金出售了自己的第一个名为Blastar的商业软件。
1992年,他还在皇后大学学习两年转而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商业和物理;在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留校一年,获得第二个物理学士学位。
其实,那些看起来表面“无用”的不相干的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比如你想研究日语,你的学习也会延伸到日本文化、语言产生、文字变迁等,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相互联系。
而将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正是之前提到的“临界知识。”
我们一生要学习3个级别课程:
1、公共基础:执行能力,也就是你每天要用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等。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也就是你在你的领域的核心能力以及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最底层的规律。
当你从临界知识角度出发,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可能会在战略层面上发挥“大作用。”
举个例子,刚上大学时,俊峰根本不知道“自律”是个什么鬼,最后通过不断成长,提升认知和思维,俊峰并不是无缘无故去学人家自律的,因为这没有意义。
俊峰深知唯有自律,你才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标,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因为只有顶级的自律才能征服顶级的人生。
自律并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套帮你实现目标和理想人生的核心算法、工具、方法和路径。
就是因为俊峰在这方面的认知深度,可能在别人看起来不就是简单的“自律”吗?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却在俊峰在做人生战略时起到大作用。
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律”很重要的人不在少数吧,但是真正通过自律过上自己目标和理想人生的人却寥寥无几。
所以分析任何一个战略格局都需要思考应该从最基本的底层出发,很多时候你会陷入自己的专业或者标签化里面,忽视基本规律。
所以,掌握临界知识,深刻理解底层通用规律,是每个人的终生命题。
好啦,今天说的有点刹不住啦,希望聪明的你慢慢消化吸收哦,今天俊峰就分享到这里,下一篇读书感悟俊峰给你分享:如何学习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