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有朋友在圈里晒正在做的“眉毛饺”,那金黄的饺子立马勾起了我的馋虫,我把图片又转发在朋友圈,远在广东的同学很快流着口水回复说:我想念家乡的眉毛饺了。我说,我也是。虽然我没有离开家乡,但是也好几年没有吃到过眉毛饺了。
中秋节前,我问过好几个乡下的朋友做不做眉毛饺,做的话给我几个。回答都是不做了,做了也没人吃。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吃。
以前很平常的眉毛饺,现在却成了我遍寻不着的奢侈品,我忽然后悔自己以前曾经有过的不珍惜。
记得有一段日子,每个中秋快到的时候,乡下的亲戚都会送来眉毛饺,这家一袋那家一袋,居然堆了一大堆,吃吃都腻了,送人嘛别人家里也有一大堆,最后不得已丢掉了,想想都可惜,于是便对亲戚说下次不要拿来了,没曾想却也传来传去的,让人以为我们不稀罕这些物品,不稀罕他们的心意。然后,下一年开始,我居然再也没有吃到一口眉毛饺。
可是,对眉毛饺的念想却一直没断过,特别是到了中秋,这种念想就越发厉害。
中秋是要吃眉毛饺的.眉毛饺也可以算是我们小城流传很久的小吃了。
据记载:中秋节讲究圆满团圆,而眉毛饺的形状也还勿到圆月的一半,这里面到底为什么呢?据说在天平天国时期,新仓当地民众用形状只有圆月一半的眉毛饺作为联络暗号,约定在八月半起事反击,使老百姓免遭了一场劫难,此后就作为过八月半的纪念点心。
另一种传说更有意思:
老底子“长毛”来的辰光,烧杀抢劫,样样来得。“长毛”撤退后,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本是个家家团圆,其乐融融地边吃月饼边赏月,开心惬意地好日子,但勿少人家死了人,还被毁了家园、抢光了粮食,人们只能相互接济,将仅剩的一些面粉擀成一张张皮子,但没有刀也没有馅,做什么好呢?于是,有人提议就一些散落在地上的黑芝麻来做馅,皮子合上后用被摔破的半只碗口来切断,这样就形成了半个月亮那样的饺。抬头仰望天上的圆月,低头看看眼前的惨状,再想想家破人亡永无团圆之日,这今后的日子勿晓得如何过!于是又有人用破碗,将饺的弧形沿口一点一点地卷成波浪状(就像毛脚拔窠的眉毛,拿伊当作“长毛”来吃掉)。后来芝麻没有了,就用“长毛”勿要的豆沙来做馅,最后放在铁锅上烤来吃。当时也没有个名字,因为它的形状像眉毛,就随口叫“眉毛饺”。以后,因为眉毛饺具有独特的风味,就成了新仓的特色小吃。
这里说的新仓,就是我小时候跟着祖父祖母住的小镇,所以,我小时候吃过的眉毛饺就是最正宗的眉毛饺。我大姑姑就会做。
小时候我看过大姑姑做眉毛饺,先把面粉和好了,在面粉里加一点点油,这样做出来的皮有点酥香,然后用撖面杖把皮子擀成薄薄的小圆形,把黑芝麻在石臼里捣碎了,在锅里炒香,然后拌上白糖,做为馅料,象包饺子一样把馅放在皮里,把边压好,这压边是有点技巧,好象大姑姑是用碗边压的,把这个边边压成皱纹一样,把饺子做成弯弯的,中间粗,两头尖细,象人的眉毛一样,眉毛饺也就是因其形状象眉毛才得成此名.然后把饺子放在锅里,慢慢地用文火烙,这可是要靠耐心的,火要不大不小,火大了皮会焦的,而且皮子会夹生的,
烙好的眉毛饺有点金黄色,散发着香味,咬上一口,酥香松脆,芝麻香加上面粉特有的香味,诱惑得人们吃了一个又一下,舍不得放手呢。
而后来,就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烙眉毛饺了,都是用油炸的,炸出来的“眉毛饺”也很香,但是却油腻。很多人也都会用饺子皮做皮,步骤如下:
第一,炒芝麻。将芝麻倒在锅里,点上火,不停翻炒,等到芝麻啪啪响的时候,芝麻熟了。
第二,锤芝麻。把炒熟的芝麻放在石臼(jiu)里,用锤子锤,把芝麻锤成粉末就可以了。
第三,放糖。在芝麻里放一小包糖,用勺子搅拌,然后,尝一尝,假如不甜再放糖,等觉得很甜了,就可以了。
第四,包“眉毛饺”。先用碗到一点水,做备用品。把芝麻放在饺子皮的中央,在饺子皮的外边涂一圈水,再将两边对折,捏住,然后,在捏住的地方做上花边。做了花边芝麻馅就不会漏出来,“眉毛饺”也更加好看。
第五,炸“眉毛饺”。把做好的“眉毛饺”放进油锅里,炸成黄色,就可以盛起。等到“眉毛饺”冷了就可以吃了。
虽然今年还是没有吃到眉毛饺,但是,却还是在文字里念了一回旧。
看着图片里那一个个眉毛弯弯的饺子,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一个圆圆的满月,我想古人发明了这道小食,把它作为中秋的传统食品,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吧,家人们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圆。
“最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自己的身边,那就是最平常的亲情。”对,就是这个理。
中秋节,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团圆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