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如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样,渊远流长。除过各地域独特的美食外,大小节日通吃的美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也各有滋味,各有风情。
正值中秋,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恐怕就非月饼莫属了,那就简单聊一聊这些年我吃过的月饼吧。
小时候,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小孩子盼望过年过节,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跟吃有关。但对于中秋节,对于中秋特有的美食——月饼,我似乎没有那么兴奋。父亲教导我们说中秋节是团圆节,是离家在外的人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月圆,月饼也圆。那时是孩子,眼见的身边的村人,父母儿女都守在一方土地上劳动生活,没有分离,哪来的团圆一说?所以对此并未有多少理解。但母亲和已出嫁的阿姨们每年中秋的前一天都会带着月饼水果回到外婆家里,兄弟姐妹和外婆亲亲热热地围聚在一起聊天吃饭,我多少总算懂得了些为什么中秋节叫团圆节。
但对于中秋必吃的月饼我却并不怎么感兴趣。和现在的月饼比起来,那时的月饼不像现在的这样软,而是做得比较结实,有点像新疆的糖糕,硬而甜。月饼馅也比较单调,似乎只有“五仁”这一种,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的“红丝丝绿丝丝”,大人们说这叫做“青丝美味”还是什么“青丝玫瑰”的,很好听的名词,但唯独我却享受不了,总感觉这东西有股“孬不登登”的怪味道,吃在嘴里想吐。母亲总说我“狂”,她又在节日的吃食上特别计较,似乎不吃月饼就少了这个节日特有的福气一样,常常逼着我吃一个。我没法,只好吃一口看一下,吃一口看一下,把里面的“青红丝”像剃杂草一样用手一根根的抠下来,或者把圆圆的月饼外圈啃了,剩下带有“红丝丝绿丝丝”的月饼馅留给母亲吃。
后来,月饼的花样就多了起来。不但外在的花样图案上丰富起来,印有牡丹花、荷花、福字、盘云等等,而且在馅料上也丰富起来,多了枣泥、黑芝麻冰糖的等等,于是在我来说,终于可以完完整整地吃上一块月饼了。印象里最深的要属枣泥的,不但外皮厚而松软,而且枣泥甜而不腻,吃在嘴里确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除过月饼,在北方,大大小小的节日都离不开一顿饺子。秋天菜蔬多,饺子馅也就丰富多样,韭菜鸡蛋、西葫芦肉、芹菜肉、小白菜肉、萝卜肉、冬瓜鸡蛋或冬瓜肉,哪一样的都好吃。有一年家里种的茄子多,母亲就干脆用茄子做馅,味道也是超级棒。
有月饼,饺子,还有苹果、枣子等家常水果为伴,那些年的中秋节也算是相当完美了。
再后来,离家求学在外,大部分的中秋节是在外过的,没有母亲的强迫,也会主动的买个月饼来吃,什么味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个电话要母亲安心,我很好,月饼也吃了,勿要多惦念记挂。由此也深深体会到,其实对所有的人来说,团聚,感恩,是比什么节日吃什么更为重要的。
南下工作后,又见识了南方的月饼。和我北方故乡的月饼不同,南方的月饼更像我在北方吃过的酥饼,外皮是酥皮的,油多,吃起来也香,只是吃的时候得用一只手接着,否则很难保证皮会漏一地。馅料还多了一种鲜肉的,现做现卖,现吃现买。这是在这之前我在北方从未见过听过的,就像北方从来没有过的鲜肉粽子、鲜肉汤圆一样,这是我所在的南方小城特有的。当地的人们特别热衷新鲜,所以手工现做的月饼摊前往往排起长龙一样的队伍,老伯伯老阿姨们边等边聊,生活的味道十足。
后来逛超市,我才知道这种酥皮的月饼叫“苏式”,我北方故乡的那种叫“广式”。无论哪种式,馅料上都较早些年不知道又丰富多少,又增加了紫薯的、核桃的、椒盐的、豆沙的、蛋黄的、肉松的,光水果馅的,就有凤梨、哈密瓜、西瓜等十几种。
人往往就是这样,可选的多了,往往又不知该选哪一种。吃过各种水果馅的,共同的感觉是除过太油,就是太甜,甜得牙都有些酥软了。于是除了入乡随俗吃地道新鲜的鲜肉月饼外,就更加想念起家乡的月饼来。
幸好父母9月份回乡看望外婆,回来时小阿姨给买了十几包家乡的月饼,让家人提早就解了相思,还特意留几包藏在冰箱里待昨日中秋拿出解乡愁。母亲在吃上是个包容大度的人,又从超市买回一些南方式的月饼,但我仍选了故乡的。北生南下,尽管已适应现在的饮食多年,但故有的味道却深根扎地,总在不经意间显露。
在当地,中秋还有一种美食小吃,叫眉毛饺。是用饺子皮包了用糖拌黑芝麻的馅,然后放在油里炸的美食,甜甜,香香,脆脆,味道很不错。至于为什么叫眉毛饺,我想是从外形上而得名吧,捏有花边的弯弯的饺子,的确像南方人弯弯的眉毛一样,轻巧,清秀,灵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如此。至于为什么在中秋吃做眉毛饺,应该是本地的传统文化吧,就像北方过年过节必吃的饺子一样。几个弯弯的眉毛饺拼起来,不就是那轮圆圆的月亮吗?吃食里总藏着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离开家乡多年,年节等传统节日除过入乡随俗又接受一些新吃食外,在很大程度上,我仍然延袭着故乡的习惯习俗。今日,与父母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聊聊家常,忆忆旧事,说说远在故乡的亲人,吃着南北方的月饼,是再平常又幸福不过的事了。
父母孩子在身边,月圆,人也圆。祈愿每一天都平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