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作品集《执笔》连载之十八:听 雨

自古以来,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写雨的辞赋举不胜举,情景与意境各有不同。

元代诗人虞集在《听雨》中写:“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身在京城,听到雨声,他想起了江南的故乡。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昭君怨·咏荷上雨》:“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午间,他观雨听声,见景抒情,心情愉悦。

而同为南宋“中兴诗人”的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中写:“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听到雨声,他却忧心风雨飘零中的家国。

再说南唐的李煜,在《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任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雨没有下在金陵,他在听雨时,想起了故土。一代帝王,家国皆失,这雨下得实在是凄冷。

其实,这观雨听雨,不论是见景抒情,还是借景叹息,诗人词家们想说的,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家国情怀、人生感悟。

而将这份情怀和感悟写到极致的,是南宋末期的蒋捷,他写了一首听雨的词——《虞美人·听雨》——此词一出,空前绝后,论听雨,再无一首诗词可与之比肩。且听: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读起来是在写雨,实际上是在写人,在写岁月和人生。而岁月和人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与爱情一样,是文字里最长篇的故事。

到了近现代,喜欢听雨的人,有季羡林。他写了一篇散文《听雨》,也提到了蒋捷。

另外还有一位大师,就是朱光潜。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学贯中西,又通透博雅。他的美学著作以《看花听雨吹风》为书名,足见其心性雅趣。而关于他听雨的故事——落叶听雨——则是他将自己置于美学感悟的真实写照。

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西南联大。

这一日,西南联大的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课,外面下起了雨。雨水落下,打在屋顶和窗户上,滴滴答答的,既像记录时间的钟声,又像催人奋进的鼓声。

就在大家似乎被雨声所困扰,无心听课时,陈岱孙教授在黑板上写了“静坐听雨”四个字,示意同学们放下浮躁,静下心来。一时间,大家都安静了,闭目而听。雨声瞬间仿佛变成了一件乐器,奏出了一曲“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交响乐,陶醉了同学们,也让大家心有感悟。

再说到西南联大,全名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内迁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联合办学,前后历时近九年时间,保存了当时国内重要的科研教育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以其“刚毅坚卓”的校训,诠释了明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时提出的“师为国而授、生为国而学”的思想。

写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听雨能够听到这个境界,就不仅仅是一个“雅”字可以概括了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