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周围的生活,都会听到不少同学这样议论:
“我家里人真是啰嗦,我干了点不对的事,就唠叨个没完没了,真是烦死了。”
“我爸爸妈妈什么事都要管一管。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连我的零花钱怎样花也要过问,真讨厌!”
爱唠叨的父母的确不少。
当然,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听父母唠唠叨叨,有的爱说爸爸妈妈得了“嘀咕病”,有的更与父母顶撞,闹得大家心里不愉快。
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父母为什么爱唠叨呢?而我们又该怎样对待爱唠叨的父母?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认为,父母关心子女的功课虽然是正常而应该的,但如果经常在他身旁督促,或唠叨不休,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干扰孩子的读书情绪,令他觉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
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
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抱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
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为父母,唠叨让人厌烦,容易招致怒气,那么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究竟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一、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
父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二、学会交流
亲子教育专家张勤女士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天下午,她突然被儿子的小学老师叫到学校。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当着儿子的面向她抱怨:你这个孩子是多么地淘气……老师甚至使用了很多难听的字眼,而她一听,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小男孩子嘛,淘气一点很正常。
事隔多年,她仍然觉得心痛:“当时我儿子就站在一旁,老师就那样数落他,孩子吓得缩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哭!一路走,孩子一路哭,任我怎么安慰也停不下来。
可见唠叨对于孩子的伤害有多么的大。
三、以行动代替说教
当孩子怠惰、不专心读书,父母说教无效时,不妨停止语言的劝诫,改为行动,施以适当的处分,让他反省自己的过失。
父母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再过多地加以指责。
有过亲身教训后,孩子会改进的,父母还是少唠叨为妙。
因为唠叨不是教育孩子,多半是家长为自己的辛劳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