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教学策略

听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听是说、读、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实践性原则。学习英语是一个听、说、读、写的综合过程,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交际,交际的前提又回到了最初的听:即必须能听懂对方的表达。听力测试在我们小学的试卷中所占比例是百分之30。在高考中,听力分数在一些年份中尽管没有被列入总分中,,但是我们都知道孩子们上大学需要考四六级,听力占比相对较多一些。而听力不同于其他任务,不是短期可以培养出来的,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训练能力还会下降。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听力能力打好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听力技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普遍重读写、轻听说,所以造成了“聋哑英语”的现象。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会发现最困扰他们、令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听力,我们小学的教材听力题目算是简单的了,但是发现放听力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是不集中,不知道要干什么,听力放完了,有的孩子笔都没有拿出来;有的是不知道如何去摘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每一节课上将听、说、读、写这四大技能融于一体,其中读、写、说这三大技能都会在教学设计中优先考虑、重点设计,听一般都是被忽视的,而且大家总是认为课堂上教师的全英文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提问,这些就已经是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了,因此一般不会再设计听力相关的教学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阅读课、语法课、复习练习课,却从没有听力课。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用英语交流自然也会有很多的障碍,因此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没有安全感,拒绝尝试,害怕出错。在他们看来,英语不是一门语言,不是与人交流的一种工具,只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而听和说这两个主要体现英语交际性的技能便成了学生最难攻克的障碍。

我们会发现,常见的听力测试题型大概有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听录音,给图片排序;听录音,选择正确的答句;听录音,根据对话回答问题;听录音,填入所缺单词,例如我们在今天上第一单元的let's check板块的内容时,学生需要根据听到的一段内容勾画出地点名词,并根据内容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听力测试的时候一般只会在听前将题目浏览一遍,作为老师,我是带着学生先明白题目让干什么,再观察图片,知晓图片上呈现的地点都有哪些,然后观察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记性猜测。教材上其实设计的听力活动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引导孩子猜测出正确地答案,当孩子发现自己的答案正确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鲁子问教授提出了影响听力理解的几方面因素(r如下图)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对于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听力训练老师的知道占了很多成分,课堂上学生面对听力内容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只会做简单的听力选择题,对于对话类的成段文字则有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在于日常教学与课下孩子们自己不断地磨耳朵,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要给与正确地方法指导。

首先就是我们用到最多的预测。培养学生预测话题的能力是听力技能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预测话题,就是在听之前根据所给选项和语篇来预测语音的内容,做到“先看后听”,在听之前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减轻焦虑感,已经预测到的只需在听的时候进行核对即可,不能预测的便可以集中注意力来听,使听力练习更加高效。

有多种选项的题目,我们要提醒学生在听之前注意将题目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圈画关键词是必须要掌握的听力技巧,特别是在听录音回答问题这种题型里,给出的选项往往会很相似,如 A.Yes, he was. B.Yes, he is. C.No, she is. 这时候教师就要找出每个选项中最关键的词,也就是区别于其他选项的词,如 A 选项中的 was,B 选项中的 is,C 选项中的she 等关键词,在听问句时学生只要关注句子的疑问词和主语,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边听边记,也是听力方法中很常见的一种,尤其适用于一段对话或者一篇文章的听力材料,由于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学生很难一下子记住,那就需要边听边记。做笔记也要讲究技巧,要有选择性地记,挑重点、关键的信息来记,如对于有关数字的内容要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单词用首字母缩写来记,长句抓主要成分来记等。听对话回答问题是学生错误率很高的一种题型,很多学生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会在听的过程中手忙脚乱,遗漏细节,出现理解障碍,从而产生畏难心理。

“听”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与说、读、写相依相伴,因此,我们还需要善于发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听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听边记,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