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弗格森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
成功的人在个人效能方面坚持:首先要建立一套不会更改的强有力的核心原则;同时,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提升。这种二元结构会奠定坚如磐石的基础,让人一生不断成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塑造性格”比“实现成功”更重要。没有原则就没有效率,没有原则就没有个性。
这个原则适合很多杰出的人,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几年的一个潮流把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获得的巨大成功归因于运气,说他们不过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当《大众电子》杂志把Altair电脑当作封面,并宣称这是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时,比尔·盖茨立刻联合保罗·艾伦组建了一家软件公司,为Altair电脑编写BASIC语言程序。也许,盖茨是在合适的时机掌握了编程技术,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技术,比如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有各大学信息工程的学生,政府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数以万计的人都能做到盖茨所做的,但是他们没有。盖茨当机立断。他从哈佛辍学,搬到了阿尔布开克。他夜以继日地编写程序。比尔·盖茨变得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在适当时候做决定的运气,而是他在适当时候的积极回应。(习惯一:积极主动)
微软的发展如日中天,盖茨也在一个宏大的想法推动下拓展了自己的目标: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之后,盖茨与妻子一起创办了比尔与马琳·盖茨基金会。目标都很宏伟,比如让疟疾从世界上消失。盖茨在2007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这样说:“对于马琳达和我来说,挑战是一样的:怎么用手上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习惯二:以终为始)
真正的原则意味着我们会把最重要的目标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意味着在判断力最佳的状态下做出突破。“所有人”几乎都会说,从哈佛毕业才是年轻的比尔·盖茨最紧要的任务。相反,他却不顾周围好心人质疑的目光,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创建微软时,他把所有能量注入两个首要的目标:雇佣好的员工,开发几个重量级的软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的。盖茨在一次晚宴上第一次见到沃伦·巴菲特,当主持人问餐桌上的客人,认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盖茨和巴菲特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重点”。(习惯三:要事第一)
盖茨和第四个习惯的关系有点复杂。(习惯四:双赢思维)表面看来,盖茨的性格似乎更符合独善其身的赢者心态。他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一直在一本名叫“噩梦”的记事本上记录微软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方面。在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下,可能只会有几个赢家,剩下大部分是输家,盖茨绝不会让微软输给任何一个赢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盖茨善于把互补的各方结合成一个整体。为了实现梦想,盖茨意识到微软若想壮大实力需要借助其他公司的优势:因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如IBM或戴尔这样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他还注重公平,因此,当微软获利时,员工也成功了。盖茨充分展现了互利共赢的能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与长期合作伙伴史蒂夫·巴尔默的配合。盖茨和巴尔默合作时的收获要比单打独斗大得多,1+1绝对大于2。(习惯六:统合综效)
盖茨把焦点转移到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之后,他从未说过:“我已经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所以我也知道如何获得社会影响力。”恰恰相反,他带着无尽的好奇心想要有所理解。他带着问题前进,尝试着掌握能解决最棘手问题的学问和方法。向朋友请教结束时,他以一句幽默评论作为回报:“我确实需要再学学磷酸盐。”(习惯五:知彼解己)
终于,我被盖茨的变化完全震慑了。即使在微软创业最紧张的时期,盖茨也会定期抽出一整周阅读和反思,扫清一些障碍,那是思考的一周。他还养成看传记的爱好,一次他告诉《财富》杂志的布兰特·谢兰登:“一些人在生活中的发展是在令人称奇。”——这句话像咒语般在盖茨身上应验。(习惯七: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