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老师,您好:
学校的寒假作业要求孩子阅读《雾都孤儿》和《居里夫人传》,并做批注。请问翁老师,这个批注应该怎么做呢?
新六年级家长
家长您好:
其实批注这个东西还是很灵活的,只要看看脂砚斋评的《石头记》,就知道什么叫批注了。批注的内容范围特别宽,也很随性。可以是对人物性格、情节等内容的点评,也可以是写作技巧层面的分析,还可以纯粹是读者的个人感受。例如:我认为这个人物在这个情境下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让我非常反感,或者反映出来的人品太差了。或者作者此处安排某个次要人物出场,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还可以在旁边批注一下自己的人生体悟,只要跟作品内容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记录下阅读当时的直观感受,都可以。
老师的这项作业,应该说给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平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瞬间体验,还真有点“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孩子写起来应该不太费劲。
但需要注意的是,批注不要流于简单的评价,最好能用比较具体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如果孩子仅仅是划出好词好句,然后评价一句“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饱满”,就未免太单薄了,也没有达到老师留这项作业的训练目的。
如果孩子认为某段话描写人物很饱满,那就要具体分析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怎么饱满了,这个描写具体运用了什么方法,借助怎样的细节,把人物的哪些性格特征突出出来了,让读者有了怎样的感受……这应该是一段相对比较详细的评述。
像《雾都孤儿》这种传统的经典作品,离孩子生活比较远。孩子可以写写今天基于自己认知的理解。例如,小说中那个时代的伦敦,经济刚刚起飞,环境污染很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残酷,这是今天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就会感慨:真的是这样的吗?我心目中古朴的大本钟、美丽的泰晤士河风光瞬间崩塌。原来英国的生活并不都像女王骑在马上观赏乡村景色一样优雅啊!原来英国的底层人活得这么悲惨,原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种族都会有阶级分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会有贫困的人,都会有悲惨的人。孩子对生命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不同民族的生存状态的关注,都可以当作批注写进去。也可以写些疑问,“这什么意思啊?难道还有这种情况吗?不可思议。”这也是批注的一种。
对于《居里夫人传》,可以结合孩子自己所了解的、作品以外的社会生活背景写批注。既可以写居里夫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同时还要自己带孩子的难处,也可以写写当时法兰西科学院对女科学家那种苛责与压制。比如,可以针对某一段的细节描写,推测居里夫人面对法兰西科学院的质疑和谩骂,内心有多痛苦,也可以把当代人的理解写在旁边作为批注。
如果您觉得孩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达不到这个高度,也可以每天晚上抽时间跟孩子讨论一下。比如,问问孩子,“今天你看的是哪几个章节啊?对这几个章节,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呀?或者你喜欢哪段文字啊?你有什么质疑呀?”孩子可能会说得比较浅,那我们家长就引导孩子往深里想一想。比如,前面说到的那几个点,孩子看懂了吗?或者让孩子猜猜在某些场景下居里夫人的心情如何呀。
甚至,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去帮助孩子理解人物。诸如:假如今天你看到一个阿姨,丈夫去世了,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在事业上艰难地打拼,可是周围人还都不理解她。你推测一下,这时候这个阿姨的心情如何啊?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位阿姨,你会怎样去安慰她、帮助她啊?做一些这样的讨论,孩子的感触就会更丰富、更深刻了。然后,让孩子简要地把您和孩子刚才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个批注就比较有水平了。
翁老师
提问或转载请点击「写留言」
普遍问题和代表性问题都有可能
出现在下一期的“亲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