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作为一种集文学创作与视听艺术为一体,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时代精神和发展潜力以及巨大商业价值的现代艺术形式。中国早期动画受美国影响,50年代逐渐受到前苏联动画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动画的教育功能。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早期动画打开了民族风格之门。中国动画造型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助跑期(1949年——1957年)
1946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创作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出新中国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美术片组。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从此,中国的动画创作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2.腾飞期(1957年至1966年)。
1957年创作的《骄傲的将军》是中国第一部成功地走上“中国民族道路”的佳作,可以算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1958年12月,上海美影厂根据壮族民间传说改编、摄制了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动画长片《一幅僮锦》。1958年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一举成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1960年,拍摄的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把充满儿童情趣的新生的纸偶艺术引入电影。1960年凝聚了众多动画艺术家心血的水墨动画片终于研制成功,《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俩部水墨动画片,把动画艺术提升到更高的审美境界。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另一个创举是把美猴王的形象推向国际动画市场,摄制出鸿篇巨著《大闹天宫》。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精品意识贯穿着中国动画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以恢弘的场景,生动的情节,讲述了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标志着中国木偶片动画艺术的成熟。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原创精品,比如具有漫画风格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黄金梦》。
3.低谷期(1966年至1976年)。
1957年到1966年,众多中国动画艺术家苦心孤诣,协力把中国动画艺术推进一段,并在世界动画界自成一派—“中国学派”。1966年,“文革”开始,动画创作受到极大打击。直到1972年,开始有少量的动画再次出现。
4.调整期(1977年至1983年)。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文艺的新时期,中国动画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学期的动画创作尚未受到国内经济体制转换带来的冲击,整个动画业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生产。1981年,“文革”后第一部外国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叩开中国大门,它以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色彩震动了中国影视界。
5.探索期 (1984年1989年)。
8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外国动画片被引入国门。80年代中后期外国动画则以汹涌之势打开了国门,其新鲜刺激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大受欢迎,紧接着播出的《变形金刚》,更使中国儿童“走火入魔”。此后美、日动画片如潮水般涌入国门,《花仙子》、《聪明的一休》、《蓝精灵》等彻底征服了中国观众。80年代以后,我们也拍了一些优秀的系列片,如轰动一时的5集动画系列片《黑猫警长》,广受小观众欢迎的13集剪纸系列片《葫芦兄弟》及其续集《葫芦小金刚》,令人耳目一新的13集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但集数太少,生产周期太长,远远不能适应电视对动画的需求。
6.转折期(1990—1994年)
90年代初,国外的电视系列动画片在持续冲击我国动画市场的时候,相当数量的影院动画片也源源不断地来到我国,尤以美国的影院长片为主,《小美人鱼》、《阿拉丁》、《狮子王》等。而日本的动画长片虽然没有通过正式的渠道引进我国,但是人们同样接触到了宫崎骏、大友克洋的作品,同时,日本的系列动画片已经占据中国动画屏幕的半壁江山。
以上就是关于跨星纪动画:中国动画造型经历过哪几个历程的内容,由跨星纪整理发布。广州跨星纪是一家以原创3维动画短片及电影为主,2维漫画为辅,是一个充满创意及乐趣的动画公司。目前开发制作了《看个球》等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