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偶然在微信读书的推荐中看到这本书,评论里把它称作“写游记的最高境界”,读下来觉得确实如此。
虽说是游记,但是写作方法和常见的流水账完全不一样。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除了作家的基本功,即在描写上对细节的刻画、场景的塑造比一般人成功之外,作者在观察和思考方面,给读者或者其他旅行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我的旅途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在马德里,距离我所住的旅馆几个街区的地方,有一块荒废的空地,周边是公寓式的建筑物和一个大型的带有洗车间的橙色加油站。一天晚上,在黑暗中,一列长长的、造型优美、几乎空无一人的列车在距离加油站屋顶几米的上方经过,与公寓中间楼层擦肩而过。列车行驶的高架轨道在黑夜里难以辨析,所以列车看上去像是飘浮在半空中,加之列车新潮的造型和从窗户玻璃散发出的苍白如幽灵般的绿光,它看上去更像一项杰出的技术成就。公寓里,人们在看电视或是在厨房里忙碌;同时,车厢里零零星星的乘客,有的凝视窗外的城市,有的则在看报纸:这是一次前往塞维尔或是科尔多瓦的旅程的开始,这次旅程将在洗碗机停止旋转或是电视机陷入安静之后很久才会结束。乘客和公寓里居住的人很少会注意到彼此,他们的生活沿着永不相交的直线向前发展,除了在一个短暂的时刻,同时进入一个观察者的眼里,而这个观察者是为了逃避旅馆里的哀伤氛围而出来散步的。”
可以说无论是作者或是译者,这一段中的语言很是优美。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若是将这段话中的地点去掉之后,这个场景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而这又与游记在大众定义中需要描写出的——异国他乡中的独特景色相违背了。
那,它为什么还是一本好书呢?
我们来看看推荐序中给与的一些关于旅行的描述。
“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
此处“不一样的脚步”,简单来说就是旅行体验。即每个人因为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标准等等因素的存在,对同样一段旅行有不同的关注点,自然也落脚在不同的旅行体验上。旅行除了满足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之外,也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场“冲撞”。
“任何杰出的生命都会不断地寻找环境载体,而这种寻找也就是冲撞。冲撞之处未必著名,更不必有古迹,因为既然已经有古人冲撞过,有万人冲撞过,也就很难再发生只属于自己的冲撞。但是,这种独特的冲撞仍然必须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是冲撞者通向杰出和伟大的道路。”
阿兰·德波顿的旅行,从《旅行的艺术》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注重一个城市或者村镇拥有的独特文化,他在旅途中寻找“冲撞”,而他的文字就是在描述这种“冲撞”的结果。一篇游记,如果仅仅让人对景物描写叹为观止,至多也只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短暂愉悦,而阿兰·德波顿的游记则提供了一个或者是多个视角,以便读者日后亲临这个场所时,也能有属于自己的“冲撞”。
他对路边标志牌的描写,使得旅行者们在下一次旅途中,看到异国的第一个标志牌时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一个小发现是阿兰·德波顿和读者们之间的小秘密。在凝视标志牌这短暂的几秒钟之内,如同推倒了第一枚多米诺骨牌,从而开启了整段精神上的狂欢。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在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中,阿兰·德波顿就已经将这种想法透露给读者了。
红尘小说 wap.z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