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其中深意不止于参禅,也可以用来启迪人生。
第一重可以理解为少年阶段:固守童真,相信既有规则,豪情满怀之下,大抵发出的是“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二重可以理解为中年阶段:雾里看花,彷徨滚滚红尘,抚今追昔之中,不禁感慨的是“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三重可以理解为老年阶段:返璞归真,不惑浮云“庐山”,居于濠梁之上,自然生发的是“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去”。
对此三重境界,故作《人生三重有感》: 少年情怀知多少,而立熙攘褶襟袍。冰霜何曾凝热血?耄耋时吟《捉放曹》。
PS: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