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和见识广博、和善健谈的老人聊天。他们会跟你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但不会摆出长辈的架子输出爹味大道理。时间是最好的筛网,滤除了他们年轻时的无知傲慢,留下岁月酿成的优雅淡泊。
最近刚读完读《要把读书当回事》,其中很多篇章都给我一种和作者季羡林老先生聊天的感觉。这本书收录了36篇季老的文章,主题都是他读书的感悟和年少求学的经历。
作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拥有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很多头衔,季老被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面对荣誉,他依旧保持谦逊,曾发文“三辞桂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那篇短文也很有意思。
为什么说读这本书有一种和老先生聊天的感觉呢?首先书里的文章大多是季老晚年写的,其中早一些的,也是他70多岁写的;最晚的,提笔时已是90高龄。字里行间闪过的的,就连很多用词用典,才疏学浅如我,都没见过。
他写有的人担心克隆技术反噬人类,技术发展“伊于胡底”。写读书读到尽兴处,真想“浮一大白”。自谦学识不足,所说观点是“野狐谈禅”。回忆年少时爬山,山上只有荒草,显得“童山濯濯”。这一段里打引号的词汇,你认得几个?跟老先生聊天,长知识。
除了用词用典,季老的很多表达方式,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夸人特立独行,他说对方“可入《畸人传》,可入《无双谱》”。虽然我没读过《畸人传》和《无双谱》,但也觉得这人肯定厉害。他说起中关村,回想那条街曾经的样子,写自己“憬然若有所悟”,表达利落准确。写自己放弃铁饭碗出国读书是“马前桃花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头”,满满地画面感。
上面说的是写作风格,让人觉得像是在和老先生聊天,接下来说说文章内容。书里篇幅最多的是季老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小学到大学到出国留学,季老给读者细细讲了上世纪前半叶的学生们是怎么上学的。学校有大有小,老师们千奇百怪。有穿长褂的老学究,也有每堂课都宣传革命思想的先锋派。俭朴的校长在机织袜子普及的时候还穿着老布袜子,头脑灵光的青年教师开起了补习班。
最动人的是他写到1935年到德国求学,二战爆发后无法回国,书信都不通。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他这儿是“烽火连三年,家书抵亿金”。当时国内也正抗战激烈,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忧,可想而知。
当1945年他可以回国时,喜悦自不必说,但同时他也要经受巨大的离别之苦。这时需要分别,甚至永别的,都是共同经历磨难的师友。虽然他们是德国人,但战争的罪过并不是他们犯下的。
我辞别德国师友时,心里十分痛苦,特别是西克教授,我看到这位耄耋老人面色凄楚,双手发颤,我们都知这是最后一面了。我连头也不敢回,眼里流满了热泪。我的女房东对我放声大哭。她儿子在外地,丈夫已死,我这一走,房子里空空洞洞,只利下她一个人。几年来,她实际上是同我相依为命,而今以后,日子可怎样过呀!离开她时,我也是头也没有敢回,含泪登上美国吉普。
他曾写在德期间,每次课后送年迈的老教授回家的场景:
此时山林皆白,雪光微明,十里长街,寂寞无人
战争年代,在教室在图书馆,他们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前途无量的高材生,他们能扎进学问里不问世事。但回到现实,回到一片白茫茫天地中,他们只是孤苦的老人和离乡的游子,互相扶持着艰难前行。
而那位女房东,更是朝夕相处,一起在战争的恐慌和物资短缺的夹缝中生存。青年季羡林的两次头也不敢回,眼中满是热泪,我读到的时候,也是血气涌起到耳根子,眼睛湿润。那些浓烈的感情,只要铺垫得当,不需要做心理描写,就能让人共情。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于作者厚实的人生阅历。
人们对读书多少有一些功利的想法,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包括本书的作者季羡林也说:要把读书当回事。但我却觉得,和老先生聊聊天,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