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 猛犸解读

《自下而上》| 猛犸解读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关于作者

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博士,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客座教授,也是一位高产的科学作家,作品曾屡获大奖。

关于本书

《自下而上》带读者回顾了人类各种社会组织形式,人类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最终得出了“一切好东西都是演化而来”的结论。这个结论和过去三千年以来人们普遍相信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可能更接近事实。

核心内容

马特·里德利用生物学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行为和组织方式,认为“演化”是理解人类社会组织和行为发展的钥匙。无论是宗教和政府,还是道德和语言,甚至是发明和科技,都是从一团混沌之中缓缓升起的结晶,是人们在不断试错、持续调整之后才建立的明确秩序。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大量的论据来阐述他的观点,让我们彻底颠覆了长久以来的观念。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一期为你解读的是《自下而上》,这本书可能会重新构建你的世界观,它是用“演化论”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一切事物的。一说演化论,你可能会说,我对生物学没什么兴趣。但这个思想,可以说是能把现代智识分子和古人划分开的一把尺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都是在“创造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创造论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文明中,政府为我们建立了经济系统,设计了社会制度,各种企业设计了我们的各种日常用品。从经济到宗教,从金字塔到大帆船,从计算机到智能手机,哪个都不是自己从土里长出来的。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靠聪明人的规划和设计来运行的。这就是创造论。

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他通过多方面的论证提出,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这种自发的、没有预定方向的逐渐演变,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大力量。

作者的这个观点适用范围非常广,无论是人类的制度,人类制造的各种物品,还是人类的习惯,在他看来都是漫无目的地演变出来的,根本没有聪明人什么事儿。不仅如此,作者还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都错了,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这样的哲学家,还是圣保罗、穆罕默德这样的宗教领袖,他们都认为世界需要按照设计出来的规律运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本书里,作者向各种各样的创造论开火,向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误导开火,让人们从对规划和设计的痴迷中解放出来,去关注自发地演变。

自发地演变,是生物学上的一个规律,但作者说,这种规律在社会领域中也依然适用。他把人们先设计出来一套方案,然后再去推广实施的过程,叫做“自上而下的设计”,而把从混乱中逐渐涌现出秩序的这个过程,叫做“自下而上的演变”。这种逐步演化的观点,就是这本书叫《自下而上》的原因。作者甚至断言,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自下而上逐步演化出来的,而不是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

这样一本书,可以称得上是规模庞大、野心勃勃了。那么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他是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博士,也是一位高产的科学作家。曾经很受欢迎的《理性乐观派》一书,也是他的作品。《理性乐观派》可以算是这本《自下而上》的前传,在那本书里,作者主要讨论的是自由贸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好处,而自发产生的自由贸易,也是这本《自下而上》的主题之一。

好了,既然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的观点是“万事万物来自演变”,那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观点的呢?我围绕着这个观点,归纳出了一个社会观、一个价值观和一个科技观。

一个社会观,我们来看人类文化的演变。作者认为,我们的道德、语言,都是演变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结果,甚至连宗教文化都是自行演变出来的。

一个价值观,我们来看人类组织体系的演变。自发地演化出来的组织体系,往往比设计出来的好。政府,甚至是人类的经济体系,就都是逐步演变出来的。

一个科技观,我们来说说人类的技术地演变。好东西没有设计,那些我们熟知的发明家和企业首席执行官们,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点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而已,就算没有他们,技术一样会自己演变发展。

第一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重点,一个社会观。作者认为,人类文化的演变,道德、语言和宗教,都是演变的结果。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不大对劲。就拿道德来说,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按照常识来看,道德不是从小在家庭和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我们,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道德,什么不是呢?

实际上,一直到十八世纪,所有人还都这么认为。有道德的人告诉人们该怎么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道德的光辉之下,才能过上高尚的生活,这是个很普遍的观点。

不过作者却说,道德不是被教出来的,人类社会是逐渐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他在论证的时候,举出了一位牛人来做例子。他说,亚当·斯密早就发现了道德起源的真相。

亚当·斯密这个人,我们可能对他的《国富论》更有印象一些。不过早在《国富论》出现之前十几年,他还写了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亚当·斯密就已经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结论,认为道德和教导没什么关系。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互利互惠的观念,而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他观察到,小孩子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打交道,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会调整自己的做法,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谁来规定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人们只是在彼此磨合的时候,逐渐发现了别人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然后根据这个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那些道德家们,则是归纳整理了人们的行为规范,记录下来,然后再拿来教育人们。

那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从零开始去创造一套道德系统。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渐磨合出来的规则,是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东西,然后又被自上而下地宣传开,才成了人们都遵守的道德规范。作者说,人们的目的只是想在此时此刻,跟自己正打交道的人一起获得心心相通的愉悦感。虽然没有人负责,但是这套系统是有秩序的。

既然道德是这样演化而来的,那么显然,道德也会不断变化。作者举了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在一百年前的西方社会,如果有谁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其他人对这事儿是没什么反应的,但是如果有谁是同性恋,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是一个道德标准。但是放到现在,人们会觉得,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是恋童啊,绝对不行,而同性恋变得是能被接受的了,这也是一个道德标准,你说哪个对呢?这就没有对错,只是人们逐渐接纳了新的观念,慢慢地转变了道德观念而已。

不仅道德是这样,作者认为,人类的语言也遵循着相同的演化方式。你可能会想,语言应该是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这怎么也是演化来的?作者说,虽然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语言,但是语言其实和道德类似,只是有人总结了那些约定俗成的用法,然后再把它们教给学生而已。语言先是自下而上演化出来,然后自上而下地传递下去,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语言,只是这个过程的后半部分而已。这个观点,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也很赞同,他在他的著作《语言本能》中还更进一步地提出,语言是人类长期演化而来的一种本能,每个孩子都可以迅速掌握自己母语的规则,而且一门新的语言往往只需要一两代人的使用,就可以成型。

在我们真实生活中,也可以发现语言演化的过程,网络语言就是个好例子。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网络语言,用过去的眼光来看显然是不规范的,但是人们也逐渐在生活中开始使用这些语言,其中一些甚至还加入了词典,成了标准的用法。

英文当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方说我们开玩笑把“好久不见”说成 long time no see,这本来只是玩笑而已,但是现在这句话已经在英语国家被广泛接受,成了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了。这反映的就是语言自下而上的演变过程。人们先是创造了新的词句或者是语言的新用法,尝试开始使用它们,然后其中一些用法慢慢消亡了,另一些则慢慢被人们广泛接受,最终就变成了大众认可的用法。

甚至宗教文化的演变也是一样。宗教是怎么产生的?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不知所措的时候,就用想象力创造了各种神明。作者说,关于这些神明的传说故事也在口口相传中逐渐演变和定型,而且像是市场中的商品一样彼此竞争。最终哪个宗教获得的信徒最多,哪个宗教就占据了市场,就成功了。

作者在这里举了个例子。在公元1世纪的罗马,每个城市都有几十种教派和秘密宗教相互竞争。在宗教彼此竞争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信徒,每种教派都在不断调整。比如神明们身上的人性越来越少,神性则越来越强,宗教宣讲的内容也开始由古代传说变成了道德标准,争取和其他宗教的竞争中尽量生存下来,传播开去。作者说,这些宗教就像是许许多多的独立咖啡馆,最终会被几家更强大的咖啡连锁店取代。最终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就像是适应性最好的生物最终活下来发展壮大了一样。

所以你看,人类文化的产生,不管是道德、语言还是宗教,它们的产生都是必然,但是什么标准才算是有道德,语言的最终形式是什么样的,哪些宗教能够获得大量信徒,这却是未知的。这就像是地球上演化出的生命一样,地球上演化出生命可以说是必然,但是最终演化出来的生物是什么样子,因为涉及到大量环境和生物体之间的交互,所以就没办法预测了。

第二部分

好了,说文化是慢慢演变出来的好像还容易理解,毕竟我们都有切身体会。但是要是要说人类的组织体系,比如政府、经济体系也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这怎么可能呢?就比如政府,它意味着管理、控制、计划,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秩序的代表。政府要做的工作,都是目标明确、方法清晰的,一点都不含糊,而演化则是乱糟糟的自发的行为,完全没有秩序可言。政府和演化好像刚好是两个极端嘛。这就到了我要说的第二个重点,关于演化论的一个价值观,自发演化的东西比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好。

要搞明白政府的演化路径,我们就要把目光放到更长的历史发展中去看看了。比方说,原始人显然是没有政府的,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原始部落中,同样有些规则需要每个人都遵守,而这些规则,就是政府的萌芽。

作者说,即使是在没有外界强加法律的地方,法律也会自然形成。最早的政府就是这样自发形成的,就像人群中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些小圈子一样。历史上最早的政府职能很简单,就是收税,同时用暴力来维持统治,以及保护自己的民众不受外人掠夺,这就是原始部落的状态。作者认为,这时的政府和收保护费的黑手党没什么区别,核心在于对暴力的垄断。谁拳头大,就听谁的话。

显然,民众并不喜欢这样的政府,政府对民众施加的影响力也有限。不过,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是会慢慢演变的。我们今天熟知的政府形态,差不多是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当时是因为自由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凑在一起和平示威,要伸张自己的权利。比如,1795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开会的路上就被人包围起来,要求他实现谷物自由贸易,解除卖面包的复杂规则。就这样,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磨合变得越来越多,政府才逐渐转变了形象,开始受到民众的监督与约束,成了对民众负责的机构。这个过程并不是由哪位政府领袖推动的,而是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逐渐变化的结果。在民众和政府关系的慢慢演变之下,政府开始向福利、医疗、教育等等领域投资,开始更好地经营起国家来。今天世界上的各国政府会维持公平公正,这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演化而来的。

所以作者认为,政府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济更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更好的管理方式,这种需要也促使政府不断演变。这并不是政府本身的计划,政府的改变只是顺应了经济的变化而已。而且,即使是经济本身,也是自我演化出来的。

我们所说的经济,本质就是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自然会产生分工,当人们开始有了分工,交换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工越细,交换越多,经济也就越发达。而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更加细致的分工。比方说,羊毛大衣是各种劳动者的产物,从牧羊人、剪羊毛工人,一直到纺织工和裁缝,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交换了产品,也取得了收益。因为人们分工更细致,也就更能提升生产力,会赚更多钱。

而且,人们的分工越是专业,消费就越多样化。从早期的人们自给自足,变成了每个人生产的东西更专一,需要消费的东西也就更多。经济的繁荣就是这么来的。

说到经济繁荣的历程,我为你推荐《小岛经济学》这本书。它用一个个故事讲了资本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分工是怎么来的,以及一个繁荣的经济体系是怎么构建的。听完后你也会发现,经济体系的繁荣,完全不需要规划。人们会自发地寻找自己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自动调节自己的生产,而价格就反映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这就是自由贸易。马特·里德利说,贸易的核心特征在于分散,在于每个人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即使不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也比集中规划整个经济体系更有效。

在这里,作者又一次引用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作者说,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带来繁荣。但当时,亚当·斯密的观点还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证明。不过在《国富论》出版几十年后,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的经济发展,就证明了自由贸易的价值。你看,演化这个思想,如果放在生物界,那就是达尔文的演化论,而如果放在经济学上,那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它们两个其实是一个道理。

经济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演化模式,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系统就像生态系统一样,是优胜劣汰的。如果说经济系统像生态系统,那企业就像是生活在其中的生物。随着新技术和新企业的涌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旧企业和旧的技术必将会被淘汰。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有着合理创新的企业会生存下来,而那些无法适应的企业则会消亡。这个过程也有很大的随机性,或者说也像生物优胜劣汰一样。作者总结说,经济演变是突变和选择的过程,就像生物演变一样。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那些我们原本以为是设计出来的组织系统,比如政府和经济体系,其实都是自下而上演化出来的。虽然作者也在书里强调,对于政府,大部分人还是会觉得它是自上而下的调控,但现在已经有演变的力量在酝酿了。一个执行动作,不管是推进伊拉克的和平,还是上演一出音乐剧,总是要允许大量的低成本试错,和不断的调整,最终才能成功。而这种情况,恰恰和生物基因进行微小突变的进化一样。

第三部分

好了,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虽然你说了这么多东西都是自发生长出来的,但是肯定有一件东西不可能是这么出现的,那就是由人类一个个发明出来的技术。你看,我们从小就知道那么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说他们是人类文明之光,他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历史就是他们推动的。比方说爱迪生带来了电灯,贝尔带来了电话,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帕带来了手机,乔布斯带来了 iPhone 等等。

如果你这样想,那我再为你介绍第三个重点,一个科技观。作者认为,发明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我们所记住的这些发明家,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而已。

比如说,作者就认为,如果没有爱迪生,我们依然会有电灯用——这不是胡说,因为历史上最少有二十多个人,分别、独立地发明了电灯,有的人发明时间甚至比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间还要早。比如说有个叫斯万的英国人,他展示白炽灯泡的时间就比爱迪生早,两个人后来为了解决争议,还成立了个合资公司。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人类的技术其实都是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虽然有些发明看起来可能不那么明显。还是拿电灯来说,它就是一系列前人技术的结合。我们得知道材料在发热时会发光、要知道有些材料的电阻比较高,通电时就会发热,还要知道材料在发热时会比较容易氧化而坏掉。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就有了设计电灯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找到一种电阻比较高的材料来做灯丝,把它通电,再把灯泡抽成真空,让灯丝不会被氧化,灯泡就能长时间发光了。

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不是天才之作。时间和技术积累到了某个特定时期,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而我们记得的那些名字,只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积累,同时又有一点点运气而已。

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不只是电灯,还有大量的证据。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他列举了一些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发明者。比方说,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发明了皮下注射针头的有3个人,发明了疫苗的有4个,发明了电报的有5个,发明了电气铁路的有6个……只要时机合适,之前的技术储备足够,那么新的发明自然就会出现。这就像是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许多不同地方的人们都曾经独立发明过轮子一样。

所以作者说,创新是自然产生的现象。技术创新是逐渐演变出来的,和其他的演变一样,没有特定的方向,也无法阻挡,只有在经过一番优胜劣汰之后,才能选拔出最合适的技术,并且发展壮大。而某种技术一旦成为主流,又会不断地自我改进。技术像是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生物,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进步,那些受到欢迎的技术会继续累积,发展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

把技术和生物放在一起比较,还不只是作者这么说过。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里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认为,技术有一种特别的特性,就是它会自己发展,甚至像是生物一样适应环境,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直到被更新的技术取代。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计算机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就是越发展越快的典型。你可能听说过计算机领域的摩尔定律,说计算机的性能基本上每一年半就能提高一倍。这个定律是在1965年提出来的,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计算机产业差不多都是按照这个速度在发展着。这个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因为每一年半,性能翻倍,就意味着每过十五年,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应该能提升一千倍。今天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比三十年前的计算机快了一百万倍。这个发展速度,真是很惊人。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他技术的发展。比方说,互联网就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虽然互联网最初的诞生,是来自美国军方的一个设想,目的是为了军队在战争时不至于失去指挥中心。但是科研人员很快就发现了互联网的用处,开始用互联网来分享科研成果,寻求跨国家的合作,这种状况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还只有少数人能连接互联网,主要用途就是作为研究工具。但是随着美国把互联网私有化,互联网突然蓬勃发展起来。只过了短短几年,互联网上商业信息的数量就超越了科研信息,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网站和程序也都冒了出来。

作者认为,互联网就是一个自下而上演化的好例子。互联网的基础是大量地位相同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构成了互联网的各个节点。在这些节点中,数据自由流动,想法也自由流动,好的想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在网民的集体努力下,最终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全球网民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编制的维基百科,还是聚集了大批程序员和开源项目的 github,都表现了互联网这种自发凝结的力量。

总结

好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自下而上》这本书中的内容,是比较反常识的。它认为,人类到目前所产生的各种组织结构、使用的各种规则体系,甚至是经济和技术,都是自然而然演变而来的。既然是演化,也就不存在设计者,不存在高瞻远瞩或者战略意识,只是像生物的演化一样不断地适应环境而改变自身而已。

我们围绕着“演化论”为你总结了一个社会观、一个价值观和一个科技观。一个社会观是说,好东西没有设计。人类自身的许多属性,特别是那些我们以为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东西,其实是自然演化而来的。无论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还是我们文化,比如道德观念、语言习惯,都是一步步自然发展而来。

一个价值观是说,自发演化的东西比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好。作者涉及到的内容就更广泛一些了,他提出了许多论据,证明了人类的组织形式,无论是政府,还是经济系统,都是演化的结果。这些组织形式一开始都是自然出现的,然后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最后,一个科技观,我们看的是技术的演变。技术也有点像是生物一样,会自己去适应环境,会逐渐改变自身。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只是顺应了时势,即使他们不存在,也会有其他人代替他们完成那些发明。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你的常识是不是也被颠覆了呢?我们过去往往认为,先设计、后执行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态,但是很少有人像本书作者这样,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来观察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作者甚至还下了一个这样的断言:好的东西往往是偶然的、计划之外的、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而坏的东西则经常是特意的、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他觉得,虽然有些好事情是靠着人为计划发生的,比方说人类的登月计划等等。但是他认为这类成功的计划不多,而失败的例子更多。

在最后,我也说说我的观点。作者提出自下而上的演化观点,如果配合路径依赖的概念来考虑,会更容易理解一些。路径依赖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你做一个决策,这个决策肯定受到了你以前做过的决策的影响。而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是在原有习惯和方法上做一些微小改变,再放在更大的环境中去测试它,经过多次迭代之后定型下来。这的确和生物的演化很像。

但是,作者的观点可能也会有点偏颇。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作者提出的这套关于自发演变的说法,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足够多的资源,需要够大的环境和够长的时间,才能等待好的事情慢慢浮现出来。这个过程会是很漫长的,而且很难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小型的人类组织里发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企业、国家这类组织形式中,我们可能还是得主动设计出更好的方案,切实地执行,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而不是等着看最终会自然形成些什么。如果环境没有那么大,就不会有有效的优胜劣汰,演变也就难以出现。

在这期音频里提到的《理性乐观派》《语言本能》《小岛经济学》,还有《技术的本质》这几本书,每天听本书栏目也都已经上线了,期待你的收听。

撰稿:猛犸

脑图:刘艳

转述:李璐

打开得到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445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88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0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6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45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8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1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23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4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6评论 4 32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9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2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