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这本书,激发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些反思和感悟。
鲍老师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对主体性他给出了四个字的解释:“兴、观、群、怨”——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无一例外都在强调功能性,由此,我想到语文试题中一些询问作者情感的题目,参照正确答案可能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情感。今天的教育过多强调了功能性,即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忽略了人本身的主体性,即人是有情感的,不是考试机器,我们要更多关注人的情感层面的培养。我们每天写教案的教学目标,除去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好老师要给学生架构一定的思维高度、理解问题的角度、独特的价值观念,而不是站在底层让学生拼命的刷题。
鲍老师认为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教育的第二个使命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
拿我们信息技术来说,评价一堂好课的点睛之笔就是最后的道德方面的升华。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不就是教授学生操作技能的一节课,学会了不就成功了,为什么还要价值观的层面。直到今天我是真确的体会到了这个评价指标的价值所在。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授知识,今天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性内容用一个周的时间完全可以搞定,因为这个时代的学生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脑,可能比我们教师还要熟练,即便他们搞不定,也可以通过自己上网搜索解决步骤。而现在的网络,充斥着各种繁杂的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学生究竟如何判断和取舍?信息教师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从价值判断上给学生引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能力和道德感,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疫情我们信息技术也在上网课,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感悟性的文字,因为我每天都在看书会有自己的反思和心得,都会在课前和学生分享。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课前的这种分享形势,大部分同学都给我回应喜欢并且希望我继续分享下去。那一刻我是雀跃的,不是哪个班考了级部第一的喜悦,而且通过自己的力量给他们的人生一些启迪一些思考,让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我想这样应该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