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熊孩子”?我百度了一下,常用来形容调皮捣蛋,具有攻击性,破坏性,不守规矩,肆无忌惮的,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暂时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压力,社会压力陡然增大。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症状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紧张,焦虑,孤独症,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网络成瘾,游戏成瘾,自杀,自伤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而且目前还呈现了低龄化的趋势,这一类特殊群体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都在追问,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心理问题
今天我想重点谈谈“熊孩子”心理成因及家长应注意的方面。
大多数“熊孩子”都会有一些情绪行为不良问题,暴躁,易怒,摔东西,打人,骂人,说脏话,不遵守规则,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很糟糕,孩子内心充满了很多负面情绪,但这些负面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原因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这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与他重要的养育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没有得到养育者的很好的照料和及时回应。养育者对他们从小的忽视,让这些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他人和世界缺乏信任,他们不愿意信任和依赖他人。他们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但又担心,内在有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的特点。
(二)这些孩子生长在一个不友爱的家庭,家长暴躁,易怒,父母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是批评,指责。夫妻之间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骂,摔东西,孩子出错了,家长就是一顿暴揍,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从小没有习得怎样去解决冲突的文明方式。
(三)家长属于控制型家长,在家里,孩子不能有自由表达的自由和空间,一切都要听命于家长。孩子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会积聚很多紧张,愤怒和敌意,内心压抑的越厉害,后面爆发的强度就越大。
(四)这些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在家里被父母及爷爷奶奶过度保护,过度溺爱,自己所有的需要都必须及时满足。家里人对他从来没有规则与要求,他们的内心也没有规则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想要什么都可以及时得到,得不得的时候就会对身边的人和物充满了恨意。
(五)夫妻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想通过与孩子结盟来对抗另外一方,从家庭治疗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孩子被“三角化”了,比如,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丈夫,把自己对丈夫的不满和怨恨表达给孩子,孩子内心承接了母亲的情绪,对自己的父亲极度愤怒。但那是自己的父亲,每个孩子都是忠于自己的家庭,忠于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内心就很撕裂,想恨又不能恨,想爱又不能爱。孩子内心承受了极度不健康的情绪,打人,骂人,摔东西这些表象只是在发泄他内心的愤怒而已。
熊孩子出现这些破坏性行为,主要是有以下心理机制:
(一 ) 寻求关注:对于经常被忽视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父母和他人的注意,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孩子们往往以为只有得到了关注,自己才是有价值的。
(二) 获取权力:对于在控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做出一些冲动性和极端性的行为,只是为了想获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
(三) 报复行为:对于在简单粗暴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只是想报复经常打压他,批评他或者指责他的父母,有时候是老师等权威人物。
(四) 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反正不管我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及老师的肯定,认可,没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感,那我就不努力。你说我无可救药,那我就证明给你看,你说的是对的。
真的就是这些“熊孩子”的问题吗?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病了,而是这个家庭病了,那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接受治疗,家长也要与孩子一起治疗和改变。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少培养一些“熊孩子”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发展和建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系统。
(一) 父母要做智慧型父母,对孩子要立规矩,讲规则,不能一味满足孩子无理的要求。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要学着冷静处理。同时学会一些良好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家庭氛围民主,和谐,而不是控制处于权力等级比较低位的孩子,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平等,感受到爱。
(二) 父母要把夫妻双方的矛盾圈养在夫妻双方范围内,不要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认为自己找到了帮手,来一致性的对付自己伴侣。父母要学会经常在孩子面前表扬自己的伴侣,讲讲伴侣的优点。
(三) 父母学着做情绪稳定的父母,学会自我成长,很多家长都生长在一个极度缺爱的家庭,原生家庭带给他们也有无尽的创伤,这样的家长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创伤,与原生家庭和解,做到好的自我成长,才会有良好的心理弹性来处理孩子的问题。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学着尊重和接纳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被温柔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