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内容是有人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当你用不同的方式和陌生人说话时,看对方的表情有何变化。
当你走在大街上,直接叫停对方,向对方问路。对方先是大吃一惊,然后镇定下来,再面无表情的“礼貌”的回答你的问题。而当你嘴巴横着咬住一支铅笔,再同样的叫停路人,向对方问路,对方会笑着回答你的问题。
有人会说,嘴巴咬住铅笔问路太搞笑了,所以引起对方发笑。其实不然,嘴巴咬住铅笔并不好笑,只是咬住铅笔说话,嘴角上扬,看起来像微笑,你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对着对方微笑的问路,对方就回你微笑。那咬住铅笔是真的在微笑吗?不,只是看起来像微笑。就是这看起来像微笑的“微笑”,就能改善两个人的交流。你说神奇不神奇?
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人要心态好,要格局高。这话有没毛病?肯定没有。那怎样才算心态好?怎样才算格局高?其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我也一样搞不清楚。我们很难做到朱熹先生说的格物致知。如果我说,身体能影响我们人脑的感受,周遭事物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比如我们说的心情不好才愁眉苦脸,我们说心情不好是因,愁眉苦脸是果。其实反过来也是说得通的,当你见到一个人愁眉苦脸的人走到你跟前,你就会猜测对方是怎么了?我还是最好不要去惹他。更有甚者,你也跟着愁眉苦脸起来,当你的脸也拉长时,你就会想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接着就心情不好了。
就像当我们看到有人打哈欠时,自己会毫无意识的也跟着打哈欠。我们看到对方的表情,我们会毫无意识的去模仿对方,就像我们在照镜子一样。将我们看到对方的行为及表情映射到我们的大脑里。
这又引出另一个话题,“交友不慎”,当一个人与小偷为伍的时候,你说“他”能不能出淤泥而不染?答案是不能的。道理很简单,他不参与就没能分赃,而当他见到别人分得东西多,他自己没有,他的内心就好产生“稀缺”感,越没有的越想要。
孟母三迁,最后将家迁到了学校旁。不管从心理角度分析还是从效率方面考虑。住在学校旁肯定是比住在山沟里强的。从心理角度分析,孟子住在学校旁,每天看到的都是一群在学习的人,不断地重复,必定印象深刻。从效率方面考虑,住得近,不用跋山涉水。而为什么山区孩子成绩普遍不佳?最现实的就是,住在学校旁的,几分钟就走到学校了,住得远的,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睡眠不好,走路还不能开小差,不然掉进坑里,摔断肋骨都有份。
除了时间和距离存在差距,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镜像神经元”也不一样。我们都是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动物”。为什么我们选大学的时间要先选城市?因为越发达的城市越文明,我们看到整洁干净的大街,高楼林立,玻璃幕墙,还有集聚优秀的顶级人才。我们就会通过“镜子”照出别人那些优点,然后折射到自己身上,找出自己与文明城市相符的“共性”。一种我生活在文明的城市我就是文明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去好的学校也一样,除了优秀的老师有优秀的学习方法可以传授之外,还可以看到那些优秀的学生。就像看到那个优秀的人就是自己。“攀比”也好,“竞争”也罢,看到身边一群优秀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不优秀。
还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家里摆书架看书和经常去逛图书馆?其实道理也一样,不一定要经常拿起书来看,只要看过的书,放在书架上,看到那本书的厚薄、颜色、新旧、摆放的位置等,就能联想起曾经看过的内容,可能就能指导我们的思想。经常去逛图书馆,不一定要看书,看到一排排的书,就会变得谦逊,就会低调,就会感觉到自己无知,看到书名,就会想起一些故事,美丽的故事。
当我们内心没有那么强大时,我们的心态没有那么好时,格局没那么高时,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这个改变不是自我麻痹的阿Q精神,而是作积极的改变。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将家里的卫生搞好,将物品归类好。比如一群人在说人坏话时,你插一句那个人的好。又比如说话时,先扬起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