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醉翁亭记》: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因一篇《醉翁亭记》,滁州与琅琊山便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号。曾以为那是地图上遥不可及的所在,直至金陵工作,才发现滁州近在咫尺,那片孕育了千古名篇的山水,原来就在不远处,等待着一次跨越千年的重逢。

再次展卷品读,墨香间仿佛仍回荡着北宋庆历六年的风声。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幽淡远的山水长卷。当年他虽因“庆历新政”受挫而被贬滁州,仕途的风雨却未磨灭其“节用以爱民,为政宽简而不扰”的初心。在这片山水中,他寻得的不仅是“山水之乐”,更是将个人忧乐融入百姓烟火的“与民同乐”——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滁人游图景,恰是他“乐民之乐”的生动注脚。这种将政治理想寄寓山水、以民本情怀温暖岁月的智慧,让《醉翁亭记》超越了普通游记,成为一曲闪耀着民本思想光辉的精神赞歌。

然而,当目光文字转向现实,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怅惘。“环滁皆山”的壮阔,如今已被城市扩张的浪潮悄然改写,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蚕食着自然的留白;“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的清雅,似乎也淹没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我们在追逐物质文明的赛道上疾驰,却不经意间丢失了与自然对话的耐心——那林间的朝暮晦明、四季流转的景致,渐渐成了屏幕里的壁纸,而非眼底的诗意。

更令人深思的是,欧阳修笔下“滁人游”的温情画卷,在快节奏的当下竟显得有些遥远。邻里间“前者呼,后者应”的熟稔,被冰冷的防盗门和虚拟社交隔绝;“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的纯粹欢愉,也常被功利的应酬与无尽的内卷稀释。

我们手握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却鲜少拥有“把酒临风”的坦诚交谈;身处最繁华的都市丛林,内心却常如孤岛般寂寥。当“与民同乐”的理想照进现实,阶层的壁垒、利益的纠葛,似乎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情怀成了需要踮脚仰望的星辰。

但《醉翁亭记》的魅力,正在于它历经千年风雨而愈发醇厚的精神力量。欧阳修“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胸襟,提醒着我们:即便身处逆境,依然可以选择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创造价值;他将“山水之乐”升华为“与民同乐”的智慧,更启示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精神的丰盈与情感的联结。

或许,我们不必奢望复刻千年前的琅琊胜景,但可以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为心灵辟一方“山水”:晨起听鸟鸣,暮时观晚霞,在自然的节律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邻里道一声问候,和朋友品一盏清茶,在真实的交往中重拾人情的温度。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我们追寻的也并非某个具体的“醉翁亭”,而是那份“乐以天下”的情怀,那份在喧嚣中坚守的从容与赤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