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忍不住又再读了一遍,普希金的《黑桃皇后》。
这次,不光是重温情节,更在写作的技法上,对大师拜了又拜。
这文字就像被赋予了魔力一般,一点一顿地勾画着作者笔下人物的灵魂。
渺小如我,看完大师的佳作,忍不住要发言赞叹了。
请允许我在此抒发自己地一点见解,同广大的读书爱好者分享切磋。
01文字打造出立体的镜头感
文章的第一章,就像是电影中一个慢慢推近的长镜头。
军营中,凌晨5点一场将要散去的牌局,牌桌上的人或是因赢钱而“胃口大开”,或是失魂落魄。但这些,都不是镜头聚焦的重点。
镜头缓慢调转角度,一个“对打牌很感兴趣”却坚称“可我不能因奢望意外之财而牺牲生活的必需”的名叫赫尔曼的年轻人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接下来地是一段男二号讲述的长长的传说。
我不得不佩服普希金的天才设计,一句充满矛盾的话语,已经让我对赫尔曼充满好奇。
况且,当我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他一生从来没有摸过牌,也没有下过注,可是他陪我们一直坐到早上五点,瞧我们打牌”时,我更恨不得一分钟读到故事结尾。
02用一个章节打造一个传说,你觉得是为什么
我们继续听男二号讲关于自己祖母——伯爵夫人的传说。
”我搞不懂,为什么我的祖母不赌钱了。“一句简单的疑问,让众人屏息。
接下来是一段占用两页半篇幅的详述,关于六十年前的一个风流女赌徒的传奇故事。用两代赌博人的成功逆转,将一个谜团,浓墨重彩地加粗———稳赢的三张牌。
读到此处,不但文中别有用心的听众已心潮澎湃,我本人后背的汗毛也立了起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前的我,总浅陋的以为,写作内容要尽量简洁。
读到这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详细都会显得冗长。
真正的高手,懂得用精确到数字、确切到人名的信息、人物间的语言代替读者去追问真相。
那一个个像音符般渐强地问号,层层推进读者心头的悬疑。
最后,你会发现,作者仿佛将文字幻化成了无形地手,正扼住了自己的喉咙,呼吸都不由得急促了起来。
于是,你一头扎进作者描绘的时代,跨越时空的限制,文中的人物就站在你对面,仿佛触手可及。
03魔性文字勾勒出的剪影——天使,魔鬼
我读书有个不受控制的习惯,就是总爱把书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脑中重塑,独立的生命,有着属于自己的面容,演绎着自己的悲欢。
这次也不例外,我边读边在脑中合成每个人物的轮廓。
赫尔曼,是一个将欲望隐藏在自己英俊外表下的野心家,”他确实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从侧面看极像拿破仑,而灵魂却像魔鬼梅菲斯特“他外在克制隐忍,而”他的良心上至少压着三庄罪行“。
他不择手段,用狡猾的计谋,骗得了少女丽莎维塔地信任:每天站在她的窗外,竟只用那双 在帽子底下囧囧发光的眼睛,甚至假戏真做到两人目光相遇时,他那苍白的双颊立刻会变得通红……
不禁感叹,真的是入木三分的演技,恐怕没有女孩能逃脱这魔鬼般的计谋。
再来看丽莎维塔,她的命可真苦,纵使年轻美貌,却怎奈寄人篱下,”沏茶的时候,多放了糖也要遭受责骂“,”在社交圈中扮演者悲惨可怜的角色“。
可尽管地位卑微,但她很自爱,“她时时环顾四周,焦急地等待着某位救星的出现”。
可能也正因如此,她才会轻易被一场伪装的爱情利用。
她是真的爱了,“独自一个人待着时,会放下手中的绣活,抬头向窗外张望”看到了那位“痴情”的年轻军官后,“红晕染红了她的双颊”。“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她开始向他微笑……”
甚至收到情书之后的六神无主,困惑中她没人可以商量,既没有女友,也没有女教师。
于是,她最后决定给他回信。
“一连写了好几次开头,都撕掉了——所表达的方式不是让她觉得口气太软,就是觉得下笔太狠、太无情”,以致于回信也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饱含深情。
最终,她竟然鬼使神差地写信,让赫尔曼来伯爵夫人的住所见面。
而赫尔曼浑身哆嗦,焦急等待的约会对象,并不是可怜的丽莎维塔,而是伯爵夫人。
“赫尔曼很镇静,心脏有节奏地跳着,正如一个决心去做一件虽然危险而又必须去做的事情的人那样。”
老伯爵夫人,作者没有直接写她地样子,但是从她对养女丽莎维塔指手画脚,刻薄挑剔的话语中,我猜她的长相应该是丑陋的。
尤其是,舞会后,“伯爵夫人站在穿衣镜前开始卸妆”的情景,让我觉得她的样子甚至是开始腐朽的“可怕和丑陋”了。
最后,伯爵夫人穿上睡衣,带上睡帽,”她坐在那里,脸色腊黄,松弛的嘴唇一张一合,身子也不停地左右摇晃,她那双浑浊的眼睛显得呆滞而空洞。“
下面这一段的描写,简直让人叫绝,又是满满视觉感的画面,自己一个人看的话竟有点毛骨悚然。
“突然,这面如死灰的脸上呈现出一幅莫名其妙的神情,嘴唇不再抖动,眼睛有了生气——因为伯爵夫人面前站着一个陌生男子”。
而赫尔曼此时的面目在低声祈求——哀求下跪——掏枪威胁的瞬间转变中,透露出了他贪婪疯狂的真面目——”而灵魂却像魔鬼梅菲斯特“。
看到这里,我已经浑身颤栗,结局,我不再透露。
走怎能不深深拜倒,俯仰在这深藏不露的魔力之中。
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人性的贪婪,没有一个字慨叹灵魂的纯与粹,贪与伪。
就这样像绵绵细雨,悄无声息地把人物的本质、内心,呈现在纸面,却活跃于读者脑海。
此刻,望洋兴叹,只希望自己能吸收大师的作品带给我的肥沃养分,也能把那灵魂在自己的之间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