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篇稿子该写的内容都写到了,就是总感觉哪里还差点味道。”
看完我刚刚写完的材料,领导把身子向椅背靠了靠,手里点起了一支烟,眼睛穿过烟雾仍然盯在材料上,似乎想从材料里再挖出点什么。
“这样吧”,领导猛地抬头看了看对面墙上的时钟,时钟显示已经是凌晨两点,“明天上午的全市务虚会非常重要,这份汇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在市领导心中的印象,一定要精益求精。现在还有6个小时,你再认真改一改,一定要突出重点,把我们所做的工作讲出成效、讲出特色。”
相信不少人也曾和我一样,双眼无神地听着领导的要求,睡意昏沉地回到办公室,看着电脑上的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盯着屏幕上发白的文档,怎么都琢磨不明白,到底缺了什么“味道”?怎么才能把这股“味道”写出来?
正巧这几天看到一本《写作脑科学》,颇有收获,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早点打卡下班。
先说结论,要让材料更有“味道”,就要用好以下七种调料:
01:加辣椒。
我们江西人喜欢吃辣椒,因为辣椒可以除湿,摆脱湿气给身体带来的黏稠迟滞的感觉。
公文也是一样,不知道大家怎么样,我个人最讨厌看的就是那种官样文字一大堆,看了半天还在云里雾里的公文,脑子在这样的公文里像被胶水黏住,一步都不想往前迈。
这种公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突出这篇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往公文里加上几颗带着问题的小米辣,用辣椒带来“痛感”给材料提气。
为什么问题能给材料提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生死时速》,电影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定时炸点,整部电影就围绕拆弹这个问题来推进,定时炸弹就是这部电影要解决的问题,它就像一个小鞭子时时在催促故事进展,观众也为此屏息凝神,整部电影全程无尿点。
从脑科学原理来说:
大脑是极度响应危险的。我们的大脑有一个 HPA 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专门用来处理紧急的情况,有 fight or flight(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是人脑中一个极其重要、极其核心、极其原始、极其自动的反应。
同时,由于人的大脑里充满了镜像神经元,所以不仅仅是在自己遇见危险的时候,“战斗或逃跑”这个响应回路会被激活,在别人遇见危险的时候,我们也会精神非常专注和紧张。
因此,文章的开头描写一个“危险”的能激活肾上腺素的场景,就能够非常有效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当然,所谓的危险,不一定非得是肉体上的。情感或者生理上的危险也是可以的。比如在一开始描写“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路上却遇到了意外”或者“你去找一个暗恋很久的人表白,却不敢推门而入”。
我们写材料也是一样,如果能在开头设置一个定时炸弹,就能全程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一下子全身心投入到你的文字里去。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写的是一个调研报告,那么开头不要平铺直叙地说什么调研目的,调研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写清楚为什么要调研,调研针对的是什么重点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重点问题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把这些“辣味”加进去,读者的痛感“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对你后面写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
说得再具体一点,假如你要说服领导实施一个单位经费开源节流的方案,在文章的开头,如果你说单位已经入不敷出,再不开源节流年底将发不出职工工资,领导的注意力是不是“蹭”的一下就上来了?接下来,你再说通过调研制定了开源节流方案,如果顺利实施,预计年底不仅不会出现亏欠,单位还有盈余,那领导就会迫不及待的往后看了。
02.加白糖
我们写材料的目的往往就是为了说服对方、说服读者。但大脑的特性是慵懒,纯纯地摆事实讲道理效果其实很差的,因为对方的大脑一开始并没有对你有足够的信任。大家想想唐僧,絮絮叨叨大半天,不仅没有说服对方,甚至让对方产生了想打他的冲动。
这个时候就要善于给对方的大脑发点”糖——通过引用一些典故和大家普遍认可的案例和名言,来提高你材料的可信度。
其实,我们中国的先贤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做的,比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是这样劝谏刘禅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是用汉桓帝、汉灵帝的例子来提高说服力。
我们再来看看贾诩是怎么说服曹操不要换太子的: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翻译过来就是:
曹操私下里,找了个机会,一边喝茶一边装作无意问贾诩:贾诩啊,你觉得我该立谁为太子呢?
贾诩不言,喝了一口茶。
曹操接着问: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
贾诩淡淡一句:刚才忽然想到袁绍和刘表。
曹操心中一惊!但还是维持着表面的镇定,哈哈大笑不再追问。
你看,贾诩什么道理都没说,用一个案例就把敏感问题说清楚了,并说服了曹操。
所以,要想加强我们公文的说服力,就可以考虑适当加入典故、案例、名言,用这些甜点“给喜欢偷懒的大脑放个假,顺滑地迈入信任的门槛。
但这里也要注意一点,糖放多了容易腻,典故用多了也会有“掉书袋”的嫌疑,所以要酌情使用,一篇短文一两个即可。
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毕竟古代的案例离我们生活太远,有时候适用性不强,这个时候可以看看上级领导特别是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引用到材料里来,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03:加盐巴。
我们看有些材料,立意和道理都很好,但是一看到具体语句就非常累,为什么?因为语句太长,或者有很多看不明白的术语,这时我们爱偷懒的大脑立刻发出罢工信号。这就像一盘色香俱全的菜,一筷子下去发现没有盐味,那在嘴里就味同嚼蜡,吃不了两口就会吐出来。
相同的道理,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公务员申论,最首要还不是文笔,而是书法。你想一下,一个老师一天要批改上百份答卷,看见一团糨糊、歪七扭八的作文,会有看下去的心情吗?
在打印机为我们规避掉字迹整洁的问题后,想让材料让人读起来清新爽口,要注重以下几个法则:
能用简单的词,就不用复杂的词。这个好理解,总之,能用狡猾不用狯猾,能用妖魔鬼怪不要用魑魅魍魉,特别是一些行业内的专业名字,如果材料是写给上级领导,慎用,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可以显得你专业,这样之后让领导觉得自己业余。
能用具体的词,就不用抽象的词。比如:水珠、花苞、眼泪、果子这些是具体的词,而精神、文化、规则就偏抽象,用多了人会打瞌睡。
每一句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一段落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金字塔原理,一句话一个段落就讲一层意思,不要夹杂不清。很多公文其实大家就是看个段落标题,如果你段落标题和后面的文字不搭,大家就会怒气值上升。如果文章完全没有标题,大家就会毫不犹豫把材料丢到一边。
当意思出现转折或变化时,一定要有关联词。如果你转折而没有关联词,大家会怀疑你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纠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大脑又要加班了,想罢工。
段落要清晰,排版要注意行距。恐惧密集症知道吧,文字太密集了一样会让人产生恐惧感,行距就是给大脑呼吸的空气。
长短句错落。刚才也说了,我们即使在默读的时候大脑也在朗读。如果我们写的句子太长,读者就会疲劳,如果我们一直写短句,读者的思路也不够连贯而碎片化,所以要长短句搭配,形成一种类似音乐的节奏——有前奏、主歌和副歌的变化。
04.加酱油
酱油自带一种厚重感,给食物带来味道饱满的口感。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文章的句子能够押韵,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厚重感,继而对内容产生信任。
大家想一想,什么文案最迫切需要得到信任?对了,就是广告,凭什么让顾客因为一句广告词就信任你?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押韵。比如:
经典广告词——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还有一些现在抖音流行的模板:
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
那年我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是对手。
你看,这些押韵是不是一下就获得了你的信任,还觉得挺好玩。作为从小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中国人,对押韵的热爱是发自骨子里的。
从脑科学来讲,rhyme as reason(韵律就是原因)是脑科学发现的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个现象基于阅读声音回路的影响。所以押韵的东西是有魔力的,很难让人反驳,因为它直接“攻击”了我们阅读的朗读通路。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材料”不是火候不到,而是押韵才是王道“。在文稿里尽量出现一些押韵的句子,就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并留下深刻印象,像酱油一样让菜品在脑中久久回味。
05:加食用油
没有油水的菜品干巴巴的不好吃。一份材料如果要让人感觉欲罢不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者带入一个能够共情的故事。
比如,现在流行的微短剧,名字大多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之战神重生”“逆袭从××开始”,情节各种玛丽苏、金手指、逆袭反转的情节和故事,扮猪吃虎,其实就是这种题材让人又爽又上头。虽然制作上明显很粗劣简单,但就是让人忍不住一集接一集的付费点播。
当然,上面这个是极端的例子。以前我们爱看的周星驰电影,几乎无一例外讲的是草根底层逆袭的故事,比如《功夫》的阿星,《少林足球》的五师兄,《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都是从被嘲笑、被鄙视的底层人物开始,最后完成了逆袭。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很容易沉迷这种情节,不自觉把自己代入故事主角,和主角一起经历整个冒险。
再比如这次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们光看结果中国队又全部包揽了5块金牌,似乎波澜不惊。但看过男单樊振东和张本智和比赛的都知道,当时是先输两局2:0落后,不少球迷说要戴着呼吸机才能勉强坚持观看,逆袭后才更觉这场比赛酣畅淋漓,相信实时看过这场比赛的观众一辈子的难忘记。
所以,我们写材料,特别是汇报材料的时候,不仅要写成果,更要写问题。最重要的是写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问题完成的任务,要让大家从中看出你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的艰辛付出,否则数字只是数字,成果并有转化为好的成果。
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材料的目的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展示工作成果,把事说明白;暗线是展示人员表现,把个人品牌打入领导内心。而能不能走好暗线,就在于你能不能把领导代入你们克服困难的过程,不自觉地为你们鼓掌叫好。
06:加清水
一篇文章有很多句子组成。如果上下句衔接不够顺滑,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汽车开在一段长长的减速带上,颠颠簸簸不舒服。
那么如果处理好上下句的衔接呢。很简单,就是要使用弧形结构的,或者说“闭环的”“前后呼应的”。也就是说,我们写的每一件事情,凡是开头,必有结尾。就像前文说的,如果没有“结尾”,你大脑就会觉得不舒服。
简单地说,就是每一句话都要前后呼应,句子之间也要呼应,整个段落也要呼应。所有的“因”,都要有“果”;所有的“开头”,都要有“结尾”;所有的段落,都要有呼应。
我们再举个广告的例子就明白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广告词前一句是从车到路,后一句再从路到车,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有种特别圆满的感觉,甚至透出一股哲理的味道。
我们再看看《写作脑科学》的作者怎么说的:
这里我教给你一个小技巧:用上一句的宾语当下一句的主语。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在路上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她穿着一件黄色的雨衣,雨衣上面印着白色的雏菊。雏菊就像这个小女孩一样,美丽又清新。
在这段文字中,每一个分句的宾语,都是下一分句的主语。这就是你大脑里的 GABA 喜欢的弧形结构带来的流畅感。
我们炒菜有时候要放入清水,目的就是把各种味道通过水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采取弧形结构,就能有效地把众多句子相互紧密勾连形成一个整体,让大脑感到满足、圆满。
07.加陈醋
做菜我们有时候需要在最后成为一点醋来”提味“。如果一篇文章能在最后升华一下主题,那么整个文章水平会让人感觉上升一个层次。
典型的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书里的阿房宫的具体建设情况后,最后升华了一段主题: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本身就成为一段经典(注意看,这句话也符合上一点说的前后衔接原则:秦人-后人-复哀后人)。
即使现在这个短视频时代,如果视频在最后有一段文字升华主题,那么观众对视频评价也会有一个提升。
其背后的原理就在于,我们大脑里有一种GABA的物质, 一般指 γ-氨基丁酸,它是一种跟学习有关的神经递质。在故事的高潮,我们要给斗争一个“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要通过主角的顿悟表现出来。没有解决方案的故事,会让人感觉“虎头蛇尾”,并不过瘾。
好了,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能够让公文更”有味“的七种调味料,稍微小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有辣味的开头,充分吸引注意力;再适当放点糖,通过引经据典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记得放盐,通过简单清晰的文字,让读者吃起来更爽口;酱油也是个好东西,通过押韵让文章回味绵长;再加入食用油和清水,通过能让读者共情的情节和紧密衔接的句子,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和沉浸感;最后是放醋提味,用更底层或者更高层的解决方案来升华主题。
最后,我们再深入一层,无论是文章还是菜品,最后所有的感官评价都汇总到大脑,也就是说大脑才是品评文章和菜品的最终裁判员。所以要写出一个好的公文,永远记住一点——读者的大脑反应就是作者的下笔点,作者的下笔点必定要戳在读者的大脑的爽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