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私塾之看法》
受于洋字沛霖之托,简述一篇对现代私塾的看法?
个人觉得只是四个字——不伦不类。
古之私塾以孔孟圣贤之道为根本,孔孟之道的精髓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所谓孔孟之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私塾,一个阶段是书院。这两个阶段都是师徒亲处的。私塾阶段相当《周礼》里说的小学。学院阶段有研究的性质,仍是全人的提高。现在各地都有私塾性质的读经教育,也都带有全面教人的性质,基本可以完成传统私塾教育的任务。而书院阶段则难于继续,原因是没有与书院相称的国学师资。没有国学师资,是因为早已没有国学了,哪儿来的国学师资?从民国时代开始的学堂教育,教的是西学,包括各科科学知识、外语,轮到中国文化,只给N分之一的时间,所以即使大学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专业的人,也不可能具备最基础的国学素质,要去做国学书院的老师,也是勉为其难。这样一来,现在想续国学之脉,就成为不可能,只能有私塾,不能有书院。国学的河流,在私塾之后,便干涸蒸发了,更别想形成惊涛骇浪的国学江河。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是行政管理下的、政教相连的系列机构,受着行政的制约和指挥;国学教育则是独立的、与行政剥离的人文机构,带有私人的独立自由性。民国时代的文化精英,大都先后受过这两种类型的教育,他们的独立人格其实主要来自于国学教育。刘文典脚踢蒋介石之举,都是国学教育中“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精神给予的勇气。陈寅恪《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有西方天赋人权的成分,同时也有国学中精神自由的传承。
好了,现状就是这样的现状。知道现状是这样,就要根据这个实际来发展中国文化。国学虽然没有了,但努力靠近、努力接近、努力追寻,总是可以的。无论是个人,团体,政府,国家,来这样做,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好处。然而应当对你所做的内容、角色、分量,有正确的估量,不要夸大其辞。能够名副其实地负载国学大任的人虽然极少,但国学中的精神和传统,仍然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孔孟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尊道贵德,从容无为的信条,都是我们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在虽然没有了完整的国学,学者中虽然没有了通家,但有专家,只要专家把路子走正,仍然可以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中国文化,首要的是头脑先要清醒起来,认清自己,也认清别人。反省当初自毁中国的文化长城,就因为头脑发懵,认为自己文化就是一滩狗屎,必欲灭之而后快。客观地说,中西文化,各有短长,但对我们来说,作为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柱的,只能是自己的传统。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可以吸收,但即使我们害了病,我们的脊柱,我们的头胪,我们的心脏,都要靠自我修复,不能换一个洋的,换一个别人的头胪、别人的心脏,我们虽然可以活着,但实际已经死亡了。
个人觉得现代私塾只是东施效颦。
钟东:
简而言之,让学生背《四书五经》有什么人能背?
于洋·字沛霖:
[偷笑][强]这么厉害
钟东:
见笑了
于洋·字沛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
于洋·字沛霖:
增强我的全方位理解能力强]
钟东:
严师出高徒,现在的私塾只是一个形式,不能解决问题
钟东:
《闲话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童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同时,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便另图他业。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个人觉得严师出高徒,现在的私塾只是一个形式,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的人读书多是为了应对考试,并不是学以致用,更谈不上古人之,立德,立功,立功之境界。
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
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
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
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
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北宋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横渠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
但现在的所谓私塾有“明师”否?有“高徒”否?
让师资强大,再去严加教育学子,这才是关键。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衡水中学作息表”
本人亦学习去了。
妃子笑于珠海
于洋·字沛霖:
[玫瑰][玫瑰][玫瑰][憨笑][鼓掌]
钟东:
严师出高徒
于洋·字沛霖:
这是核心,私塾,读经,体制学习,关键在于严师[强][抱拳]
钟东:
现在任何个人想要办一间私塾的首先问题,为了什么办私塾?为了钱是一个形式,为了作育英才是一个形式,明白了为了什么,这个才是办学关键。
于洋·字沛霖:
二者兼顾,既糊口养家又教育英才
钟东:
那就是因材施教?
钟东: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种教育理念源于孔夫子。孔夫子是一个伟大的人创立儒家,开创私教,古时国家混乱教育只是权富的尊享,孔夫子的时代用书简与刻刀记录文字,所以读书的成本十分昂贵,平常人不可能读书识字,后世考证孔子出身贵族才有条件读书识字。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今日有朋友与我谈论教育,我的回复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首先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与条件,随着每个人都资质再加以教导,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参考德国,德国是依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再发展其专业性拓展训练比较好的国家。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只是最基础的教导,而高层次的教育还没能完全成熟,毕竟中国人口多,素质很难一下提升。总体而言能基本上做到人人有书读,这个是了不起的功绩。
而因材施教这个是师父与徒弟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现今的社会是不被人接受(几年才教一个学生,怎么赚钱)个人较为欣赏的文人钱穆先生,钱穆先生与爱徒叶龙先生二人为良师益友,叶龙先生一直奉行先师之教导,又在生活中,书中常常思念恩师,这番情义便可道出师徒二人的含义,又从文中可解读叶龙先生的思想境界之高超。旁人难以理解何因材施教,只有师一点点了解学生之品性,一点点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这才是一个师父。如同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长,奈何用错方法导致了孩子受压迫。很难用文字去教化他人,只有通过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实践,大量的感悟才会有所得益。
我相信世界上有天才,天才只是用最少的时间去走过别人的路,书山亦好,学海亦好,都不是容易的路,若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请用苦功。
大业唯修德;
敦伦在读书。
净化人心是教育之根本目标;
变化气质是读书的最大受用。
妃子笑
钟东:
《给学生的一封信》
您好:
万物皆有情,万事皆有因果,与您相识,投缘皆是一种缘分,望彼此珍惜此份情。
学习首先要知道想学什么?又为什么要学。
今与一友人谈话。
友人问道吾之理想。
吾说作育英才!
友人说老师是不错的职业。
吾说作育英才,青出于蓝,教徒如教子,望子成才,定必要严明之师千悉心教导才能出高徒。
严明即,严肃而公正,纪律严明,严师对己对徒皆一视同仁,皆一丝不拘。
严师出高徒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明师出高徒,明者,日月阴阳也,易道也,易道精微,其理神明,通之者为圣,教之者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心见性,物我两忘。
吾资质愚钝,唯笨鸟先飞将勤补拙,幸得心地善良得严师教导才有片技得以安身立命。感激师父,心生恩德,得此经验,分享于众,愿君自强。
严师督促下何读书,读书如大海淘金,矿山觅觅,读书要广阔量大,又要深层细研,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巧,卖油翁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人的知识,前人的道路,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而去行之,而不适合自身的条件道路便不再先行,踏实行前道,定登高峰。
师之道不过是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师说》之“传道受业解惑”,是指教育的综合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并列而行。
传道释义: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即是我们时下所说“思想教育”,这个是基础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成才。(把“道”理解为思想道德的道有失偏颇,应为道德经中所指的“道”的含义较为妥当,即事物的规律。)
授业释义:传授以学
解惑释义:惑,是指困顿,迷惑,当人面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
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
《荀子·劝学》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即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胜于蓝是我之所愿。
《传习录》上记载
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
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
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
“晓得”是第一义,
“记得”是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
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王阳明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
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
我喜欢读书,是从星云大师著的“佛光菜根谭”中看到
“净化人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变化气质,是读书的最大受用。”
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到了什么?
“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破了夜间山谷的宁静。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就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后来他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接着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理论。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王阳明更加坚信,心即理,心外无物。
据说有一次一位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闭门苦修勤练,一心求道,认清门径,不是同门同道,千万避而远之,不与世争、不为势用、不为利诱,要有信心,方成大器,慎之诫之,是我所望。
值得再三拜读。
妃子笑叩首母上大人
钟东:
能理解吗
于洋·字沛霖:
对✓,因材施教
钟东:
我的先生都很严
于洋·字沛霖:
好,你也对我严一点[微笑]
钟东:
[捂脸]
钟东:
算了吧
钟东:
我还想过几天好日子
于洋·字沛霖:
/p>
钟东:
我们这样挺好的
于洋·字沛霖:
随你鼓掌]
钟东:
记员我教我的徒弟七天看了二十二本书。那个过程回想一下都很折磨人
于洋·字沛霖:
/p>
于洋·字沛霖:
严师出高徒[强]
钟东:
我的教育理念是青出于蓝,徒弟比师父出色才是能耐
于洋·字沛霖:
难哦,你这么厉害[捂脸]/p>
钟东:
空谈《四书五经》有什么意义吗
钟东:
只有将勤补拙
钟东:
简单的一句话,看了以后作什么用?
于洋·字沛霖:
没读过,不知道,据说可以修炼心性,但是古时候贪官污吏坏人也不少[奸笑]/p>
钟东:
想读吗?
于洋·字沛霖:
要童子功才好
钟东:
想读吗?
钟东:
只有想不想
于洋·字沛霖:
正在慢慢读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本
钟东:
其实道理很简单
于洋·字沛霖:
是啊是啊
钟东:
但是往往最简单的道理都是很难实践。
钟东:
现在的人多是忙碌的人,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一路只顾着往前奔跑的人,是看不到风景的,眼中只有名利。
于洋·字沛霖:
是的,开悟者寥寥
钟东:
问一下,您开悟了?
钟东:
窮则独善其身,
達则并济天下。
人贵自知,量力而行。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