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远在阿尔山参加中国记者纪念林栽种的央视知名导演郑燕兴获悉,中国著名青年画家、古陶鉴定收藏家倪林海,应邀参加上海唯中学馆浦东锦绣新馆开馆。对此,央视知名导演郑燕兴致以诚挚的祝贺!
据中国著名青年画家倪林海介绍,开业庆典简约而庄重,数十位来自教育界,文艺界和实业界的精英大咖集聚一堂,气氛热烈融洽。
新学馆位于上海浦东繁华地段,场馆装修清雅怡人,不时有嘉宾发出一声声赞叹,更有甚者,面对馆内墙面挂画,向学馆工作人员打听是谁作品,可否开班学画,要求直接拜师!
时间推回二个月前,唯中学馆总经理王东超先生正驱车从市中心赶往水乡古镇朱家角,此行目的地是古镇河畔一处名为长风草堂的画室,画室主人倪林海,字长风,此刻正挥毫泼墨,洋洋洒洒,画桌之上一幅奇石图已近尾声,石头奇峭峻拔,笔墨枯裂秋风又有润含春雨,赏石之清奇瘦枯,坚幽皱逸生生重现于宣纸之上。
唯中王总此行有数所求,尤其一是新馆施工在即,整体风格待定,急需商议。唯中学馆2011年经上海市委,教育局批准,一直为社会提供“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文化浸泡”和“艺术境教”服务,在上海成立七年,分馆五家,影响日隆。一次偶然机遇,王总和画家倪林海相识,一见如故,浦东分馆是为学馆发展阶段的升级版馆所,故而十分重视,特登门来商议。
二便是希望画家能够创作作品数张,张挂于馆,一则有利于学馆学生学习,二也使场馆更显典雅。
画室之内茶香袅袅,宾主相谈甚欢,相顾于新画山石,由赏石鉴石泛及赏画鉴画,兼而推及装修装饰。
画家云:赏石源自魏晋,盛于唐宋造极于晚明,一块顽石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寄托以后就不只是一块石头。抱一拳为深山,窥一孔为桃源。斋室禅石,心向溪山松风,追慕林泉幽壑,可为浮躁时风涤尘去嚣。石头雅静自然,天然不做作。虽不可话,却能心语,久处不厌,可寄游观,可栖闲心,赏石或曰供石、养石,供者为石,养者道也。
赏石赏画,由天然到人为,发掘与创作,析石理至析画理,都汇于审美定高下,有妙诀无定法,空间装饰也是如此。
画室之外,古镇老街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春天的河浜生机无限,偶有鱼儿调皮跳跃,一声脆响消失,尚余水波泛漾。。。
中国著名画家倪林海在与郑燕兴导演的沟通交流中,获得了一个大大的惊喜,郑燕兴导演表示,他将带领央视团队,以倪林海的书画作品为独特视角,以画家倪林海本人生活创作经历为主线,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书画艺术,拍摄制作大型纪录片《中国文化名宿》。
纪录片的第一集主要讲述画家倪林海如何结缘书画,在研习书画的数年中遭遇了怎样的困境与不为人知的酸楚?画家倪林海又是如何与禅学结缘?将对禅学的领悟融入到绘画中实际表现的点滴传奇故事。
郑燕兴导演助理告诉我们,郑燕兴导演将在七中下旬率团队部分成员抵沪对中国著名画家倪林海前期采风,并协商制定相应拍摄计划。
随后,郑燕兴导演说:讲述倪林海的独特传奇小故事,是为了折射出了一部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延续过程中遇到的尴尬与困境,现在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不仅能体现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更能以小见大的突出当下正直、敬业、精研技艺的一部分艺术家的生活现状,像青年画家倪林海一样的一批青年艺术家,是我们国家真正的瑰宝!
最后郑燕兴导演透露,他将带领九人摄制团队,历时三年,足迹将遍布全国乃至海外,探访中国文化传承名家,精心打造十集纪录片《中国文化名宿》,每集时长50分钟。
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文化名宿》制作完成后,将在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和央视1套综合频道播出。随后,纪录片《中国文化名宿》相继在香港卫视、东南亚各电视台、欧美各地播出。届时欢迎大家收看。
人物链接(一):中国著名青年画家、 古陶鉴定收藏家、郑燕兴挚友倪林海。
倪林海先生祖籍浙江省宁波市,先生从五六岁开始迷上画画后,由一位爱书法的本家叔叔逐渐引他入绘画领域,从芥子园画谱入门起。到如今不惑之年,一直没有放下画笔,虽然他未曾真正拜过一位老师,但是对古今名家的画作了解研究从来不曾中断,工作之余,自己在绘画之路上摸索。
再加家中老母忽得重病,随之其老父亲得病离开人世等一连串家事变故,使他对生活、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加之平时对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专研,多年来也便积累下自己对人生的独到看法,如此上探远古陶石纹饰造型,下览宋、元、明、清诸家画迹,并专研透彻,力求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得而取其意、写其形、传其神。
画风也从北宗画家画风转到了南宗文人画风,原本对古陶的器型、线条、图案的热爱,不由自主笔下将古陶美的潜意识融进了山水画中。现今倪林海先生为上海市朱家角古镇“延艺堂”的堂主。“延艺堂”是非官方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之物价值最少十几个亿。
“延艺堂”创建时的定位以及后续的运行,刚好与当地官方艺术馆形成互补。对于一个民族,文化是自身人文思想和习俗的根本载体,保护、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是一代代文化人的辛勤之路。倪林海的“延艺堂”正是这样一步步走来,多年的日积月累,他的馆内收藏了陶瓷、石雕泥塑、竹木牙雕、宜兴紫砂、缂丝刺绣等数十类传统工艺美术品种。
(人物链接:二)(中国著名青年画家倪林海故事延伸阅读)
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缘,古越国鄞地,在八百里海岸中,有山“形似伏象”,名象山。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 “象山县”,广德二年隶属明州,即现在宁波市。
1977年 5月,象山山脚下的一户农家,一对夫妇有了两个女孩后,迎接到了第三个孩子的出生,他就是倪林海。70年代的中国的农村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山里的农家,交通不方便,观念陈旧,信息不灵,小山村的老百姓才刚过上温饱的生活。作为农民,就觉得儿子是将来的顶梁柱,是位下地的主力,干活的好帮手。但这对夫妇也梦想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书包翻身,成为一位先生。
作为家中的老幺,童年是跟着两位姐姐的,也是姐姐带着他玩,到山上去割草,跟着姐姐在山里玩。
小山村,村尾到村头有很长的一段路,路的两边星罗棋布安置着灰墙农家房子,高高低低也就二十来户人家,小路弯弯曲曲,在路旁边有一条小溪。下雨时,溪水潺潺,夏天可以下去抓鱼,秋天可以钓虾,冬天小溪安静了,整个小山村时不时会披上一件雪白的衣裳,远处山顶上的松柏高高耸立,近处溪边的石头静卧着,小山村四季的景致分明。山中的树木枯荣,草虫鸟鸣,这些天然的景致,深深印入画家的童年的,家乡的山、水、海是画,自己就是在一幅动态的的山水画中几笔。
直到有一天,看到本家的一位叔叔放在桌子上写的楷书,还有旁边搁置的砚台,笔墨,惊呆了,想不到叔叔用黑色的墨水写出与书上一样美的字了。从此就对墨、对水、对笔、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到叔叔家,看他练字。
有一次,趁着叔叔离开的一会,自己偷偷爬上小矮凳,像模像样地写起来了。写得开心得意连作业也忘记做了,无意中一抬头,吓得从小矮凳上差点摔下来,叔叔来了也不知道,但见叔叔没有责怪,反而笑着看着。小林海却吓得一溜烟跑出叔叔家。
回到家的屋檐下,还气喘喘嘘嘘的,大姐姐看到他这个模样,连忙抱住他,拍拍背,问,咋了?9岁的林海看着大姐,只是摇头。没过几天,难得看到父亲在堂屋里。但见父亲沉重脸问:前几天,你自己做了什么错事没有?你说!
林海想到了学校里同学们嘲笑的场景,林海在学校里,不小心说出,自己也会写毛笔字,而且与书上的字差不多好,使得同学们嘲笑他“吹牛”,吹牛的同学,自然没有人喜欢,林海觉得这件事也没有啥,因为他原本就是不大愿意与他们一起玩。就喜欢一个人拿着竹条,在草地上画些小动物,或是在墙角落下的石灰块在水泥场上画山的景色,有时候把手中的铅笔,拿成叔叔写字的模样,悬空比划着,同学们在后面悉悉索索指点,林海不予理睬。这不可能啊,他觉得这事也不是错事,难道那天在叔叔家,用了他的纸、笔?
这时候,屋外的亮光处,一个个大大的影子压过来,是叔叔。他笑着走过说:哥,小孩子喜欢写字,他写得不错,有天赋。你不要责备他,让他练字吧。
“不——行!我们家穷,哪有钱给他买这些玩意,这写字是玩,不是正事儿,得让他好好读书,学点正事!”父亲严厉地打断了叔叔的话。
林海明白了,原来自己在叔叔家偷偷写字的事情被父亲知道了。叔叔觉得我可以学,可是——
作为倪家的后代,倪林海偏偏喜欢上这没有多大用处的画画写字,让实在的农民父母有些失望。
林海因为父母的不允许,自也觉得这写字画画没有多大出息,所以不敢有多大的想法,只好认真上学,跟着两位姐姐上山割草,砍柴,或是跟着父母到田间干一些农话。但是每每上山,看到一片竹林、岩石山崖、树林中的小鸟,山涧溪水,在山顶回望村落,就是觉得很美,想画下来,用笔画出来。于是开始慢慢把零花钱攒下来,买纸,买画谱。
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实在觉得无聊,在课本的角角落落涂满了画。在自己的课本上涂鸦倒也没有啥,还忘乎所以涂鸦到作业本上了,不过小学里的老师们还是喜欢这位爱画画的学生的。
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位数学老师,年轻的女教师看到林海的画,让她的丈夫找了一位县里的绘画老师,叫薛老师。老师一看他的画,觉得有天分,但是很多地方不得要领,画的手法不对了,于是从头来过。后来在县里读高中,时常在图书馆、书店留恋。这段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看了大量名画家的作品,了解了中国的绘画史,也慢慢了解了世界绘画史。
山里长大的孩子,打小心中有山的伟岸。同时,象山县沿海,林海家与海也不远,海的辽阔、海的胸怀也时时撞击着未来画家的心胸,海风海水洗礼着。接受这传统教育与礼仪出来农家孩子,家乡的大自然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不断受到启发,不断得有绘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