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孤独的时候,特别适合读姆罗热克。
我最近,深有感触。
读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的《三个较长的故事》这部小说集的时候,我正在等待驾照科二的考试,大概三个小时过去了,考试官还在清理考场上的指示痕迹。因为是第二次考科二,我格外的紧张,心里面好像总是吊着一口气,不能完全让自己放松下来。
为了避免自己陷于无聊的疲惫,我随身带了姆罗热克的《三个较长的故事》。
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的《三个较长的故事》包含:《骡子手册》、《我亲爱的低等生物们》、《莫妮萨·克拉维尔——爱情故事》。
和现在的快餐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整体上段落都很长,期间充斥着大量的细节描写,如果我正青春年少,估计一定是按捺不住,会弃书而逃。然而, 正因为我的孤独,连手机都不想看的我,竟然真的把作者的文字读进了心里。
2.
《骡子手册》是一部“教科书体”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庸。他思考,是否有这样的一个学科,是他特别擅长的,且至今尚未被人发现的。于是他创立了“骡子学”,并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骡子学家。
他开始不断明确骡子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成果。有人反对他用骡子学去命名一门学科,认为这是对骡子这种忠厚老实动物的不公平。可尽管如此,在很多人的口中,骡子就是用来骂人的。
骡子最大的特点是:它专吃琐碎,每天有成千上万琐碎的东西,在它们永远填不满的嘴里消失。
探究骡子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也就是探究骡子的思想理念。
这位骡子学教授,开始用做实验的方式,来了解研究对象。
于是,我们不断发现骡子:
用餐的时候把餐具装在口袋里离开,这就是典型的骡子。
因公出差,把公家的东西据为己有,这也是典型的骡子。
在某个公共小广场上播种的青草,如果形成了一条穿过小广场的捷径,这附近存在着典型的骡子。
如果有人问骡子: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骡子会回答:那又怎么样?
是的,他们从来都不会有特别的智慧。那又怎么样?这是经典骡子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于是,我们真的能不断地发现骡子, 他们自私自利,占尽便宜,而又觉得理所当然。
如果说姆罗热克的作品到此结束了,那么,我们看到的顶多也就算场滑稽剧。
然而,更为深刻的是,骡子样本,竟然指向着腐朽的政府官员。他们是国家的蛀虫,那些不作为的官员,他们有着让人惊叹的敷衍技巧,居然可以这样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做任何决定,不伤害任何人。(尽管初衷如此,但结果一定是伤害了某些人的利益)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还有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无能为力,而又担心他人说自己随波逐流。于是便发出孤独的叫喊,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最后却只能逃避。
这种孤独感,我体会过。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之所以如此了解这种孤独,也是因为他坎坷的个人经历。
3.
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1930年6月26日,生于波兰南部的博任齐纳镇。二战爆发时,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年仅9岁,尽管那时候他还不能参与到战争中去,但战争的残酷和伤痛,却持续地影响着他的作品。这种阵痛,甚至决定了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这一生的创作走向:他关注现实,关注祖国,关注破碎的东欧,关注人性。
他用近乎荒诞的文字,构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他自己的法则,在他的文字下,我们所有熟悉的规则都经过了修正,加以夸张甚至扭曲了某一部分,连价值观的层级和秩序也都颠倒错乱了。可这正是作者的艺术独到之处。
他是20世纪波兰最为重要的剧作家,正是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荒诞风格,也因此改变了波兰现代文学的基调。他的小说常常具有超现实的意味,擅长用荒诞的比喻来映衬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
司汤达曾说:“小说,是一面镜子,鉴以照之,一路行去。”在一切都破灭下去之后,他决定用自己的作品映照波兰人民的残酷现实。
4.
《莫妮萨·克拉维尔——爱情故事》中,我没有看到任何爱情的痕迹。然而,作者却起了一个这样的标题,着实具有反讽的意味。
他没有写爱情,那他又写的是什么呢?
在威尼斯丽都的海边,主人公遇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正是闪闪发光的大明星莫妮萨·克拉维尔。她由两位先生陪同着,正在前往怡东酒店的路上。他的帽子上的丝带惊扰了莫妮萨·克拉维尔的马,陪同的先生便请求他摘下帽子。
这样的邂逅,本是萍水相逢,但莫妮萨·克拉维尔却对他发出了去怡东酒店的邀请。
来自于上流社会的橄榄枝,对他来说,充满了无尽的诱惑。这诱惑甚至远远大于这个女人对他的吸引力。而莫妮萨·克拉维尔的这种出乎寻常的邀请,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恋,他认为莫妮萨·克拉维尔爱上了自己。
其实,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这是一个波兰人在面对西方文明时自卑心的表露。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希望,一个有时候难以坚持下去的希望——哪怕我贫穷又平凡、不善交际、年轻、来自一个遥远且不知名的国家,但我内心还是期待着某个可以让我出人头地、匹敌伟大世界的机会。不仅要匹敌,还要超越这世界。对于每一个像我这样并处在相似境遇中的人,为自己的尊严而战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战斗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如果无法战斗,就有必要藐视。”
因为自卑,所以不奢望拥有。觉得自己不配,就只能去藐视。
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总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这两个人的性格都有点蹩脚,却都能在精神上取得某种仅能说服自己的胜利。
他去参加宴会,但始终没有见到莫妮萨。他喝醉了,最终展现出了内心的愤怒。“被打掉了,先生,为了自由被打掉了,我的民族的苦难!”他大声呼喊,可是,他的民族的苦难没有人关心,他的呼喊,无人回应。
他成了莫妮萨的绯闻男友,报纸上说,他是一个年轻的俄罗斯人,莫妮萨没有辩解,他便顶着俄罗斯人的头衔砸碎了艺术家KMB豪宅里面的很多艺术品,却无人敢追究,还有拍手称赞,夸这样的破坏是有眼光。而他也发现了莫妮萨的无奈,在闪光灯下永远无法真实活着的痛苦。
终于,有同伴认出了他。他不是一个俄罗斯人,他也不是知名女星的男友,一切最终都如一场梦。
这就是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笔下的爱情故事,读来是如此沉重。它甚至没有触及到爱情的表皮,然而,我却感到,人格都无法独立的人,是无法拥有爱情的。
所以,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是孤独的。我理解他的孤独。
5.
《我亲爱的低等生物》是我最不忍心去谈及的一篇,因为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实在是看得透彻,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偏去选择不如自己的伴侣。
《我亲爱的低等生物》中,主人公是一个从学生时代起,就对美有着极致追求的一个人,到最后,他成为了一名美学教授,却最终娶了一位“纯粹由缺点构成的、外貌丑陋、心肠恶毒、目光狭隘、愚蠢痴呆”的女人。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本不该如此的,对不对?
刚开始,我也不理解。但随着文章的一步步剖析,我竟然发现这样的结果又是多么的合乎情理!
这正是作者的厉害之处,他因为想获得世俗的成功,嫉妒害怕自己的失败,进而放弃了对美的追求,转而选择与丑陋的“低等生物”们谈情说爱。
这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呀!
纵使世俗生活再成功,也难掩内心的荒凉。这又可见,不能人格独立的可悲。
6.
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和少年。读序言的时候,我很认同这一点。
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生于小国,历经飘零,国人尊严尽丧,一生都在追寻精神的独立,却又惶惶不得。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走出波兰,却始终心系波兰,他深切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却又一直在逃离故土,最终长眠于法国。
和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同时代的米兰·昆德拉,贡布罗维奇,米沃什等等,他们最终,也都走出了自己的故土,成为了“世界性的人”。
孤独的人,是让人敬重的。孤独是一种力量,让人一直在寻求突破的方向。一个民族固然如此,个体更应该自强。
合上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的这本《三个较长的故事》,我想,这几个故事确实很长,够得上品味一生。
我是@安之腾,一个认真的思考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