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
昨天开车出门,车多人多,聚精会神的盯着前方,唯恐有半分差池。突然,前方的车一个紧急刹车,我赶紧也刹车,差一点就追尾了,不由的内心腹诽这个司机,国骂差点出口,突然刹车,不知道后面有车吗?我发脾气是有原因的!这时,看见一只小狗急急的从前方跑过去,原来不是司机不讲道德,而是为了避免撞到跑过马路的小狗而采取的紧急刹车。到底是谁之过,是我的个人品质问题?是司机的问题?是狗的问题?还是车多人多的问题?
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避之不及的问题,您是把事情的原因怪罪到个人身上,还是同时考虑在社会大环境中的情境呢?
如果小男孩打了同班同学,是他不友善,还是他对于持续挑衅的反击?有人踩了他人一脚,跑了,是他的个人品质就这样,还是他着急赶车有事回家呢?孩子考试成绩下降,是他不努力学习,还是这次题比较难全体同学成绩都不理想呢?
为啥?
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将个体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个人品质,而忽视了重要的情境力量,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情境方面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归因的定义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普遍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都有一套从其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关于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个体归因往往遵循三条主要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协变原则指出,人们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也因此被称为三维理论,根据三维理论,个体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第一,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个刺激客体做出反应。第二,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第三,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个体从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比如:第一种情况:大家一起去听郭德纲的相声,小刘只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只对郭德纲笑(高特异性),每个人都笑(共同性高),总是对郭德纲笑(高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小刘笑的原因归于外部因素,也就是郭德纲本人的影响。第二种情况:大家一起去听郭德纲的相声,小王对郭德纲的表演总是笑(低特异性),而其他人几乎不笑(低特共同性),小王总是对郭德纲笑(高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小王的笑的原因归于小王自己。
归因理论有一些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喜欢给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解释,归因的生物,因此不断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辩护,为糟糕的行为创造“好理由”,让它们看起来更合理。
在这条狗通过街道以后,改变了对前面司机印象的同时,也为自己刚才糟糕的行为找了一个“好理由”,前方视线被挡,也看不见前面啊!
好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