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家,是孩子回不去的家
西安一小学女孩被怀疑偷拿了老师的钱,不愿学校通知家长,从 20 楼跳下身亡。
4月18日上午,记者了解到,当孩子从公寓20楼的窗户跳下时,她在窗户旁边的墙上写下了“再见”。
同时在这位女孩的书包里还有一本小本子,里面写着:“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用假微笑应对的场合。在国际公寓的20楼,我知道我只能逃走。非常感谢。这条路很脏。我很抱歉。”
看到这段话,相信很多人在为一条年轻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还感觉到了一阵心酸。
人们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但这位孩子却说““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用假微笑应对的场合”,且她是一位年仅12岁的孩子。
可见,家在她的心里是没有温度的。
当然,我不是在评判当事者的家庭情况如何,而只是在反思“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呢?”
父母可分四类,只有一种可以学
养育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没有标准可量,也没有图纸可依,只有孩子和我们。孩子的成长与我们如何当父母,息息相关。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这条路,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心理,又不断质疑和否定的过程。
到底做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呢?有人说,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孩子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就是成功的父母;也有人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做个平凡人,也是成功的父母;还有人说,成长那是孩子自己的事,与我何关?
但个人觉得,哪有成功父母呀,养育孩子的方法都没有标准可言,自然也就没有衡量父母成功与否的标准了。
但父母却是可以分类的。在托德老师的《超实用儿童心理学:孩子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相》这本书里就有提到,父母可分为四类,但只有一种可以学。
首先我们看一下分类的依据(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的鲍姆林德教授“权威父母”的概念)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叫“要求”,第二个维度叫“反应性”。
“要求”是指父母给孩子设立适当的标准,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严格”还是“不严格”;而“反应性”是指父母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是否敏感,也就是我们是否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爱孩子。
根据这两个维度,鲍姆林德教授把所有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大类:专制型、权威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并且告诉大家,这四种类型的父母会养育出相对应的四大类孩子,而也许只有一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也就是前面说到的:父母可分为四类,但只有一种可以学。
孩子如何成长,在于父母如何选择
我们接着来看,这四种类型都有些什么特点?
第一种:忽视型。对孩子放任自流,完全冷漠,不管不问。这个类型是最不可取的,也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才会这样做。如托德老师所说,这类型的父母本身都需要心理治疗,然后才能谈学习如何育儿。
忽视孩子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从小缺失关爱,长大后也一样不懂如何关爱别人,甚至会带着这样的伤痕过一辈子。
第二种: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也就是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强调控制和绝对服从。这类型的父母说一是一,不容孩子说二,为孩子制定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若是有违反,就要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在这种类型环境下的孩子从来都是被要求服从,没有被理解,没有人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所以这些孩子会充满怨气,变得孤僻和多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悲剧都出自于这类型的成长环境。
第三种:溺爱型。与专制型正好相反,低要求,高反应。在这类型的父母看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解决,那就是“孩子还小,由着他吧。”也可以说是熊孩子的制造者。一句话就是:只有爱,没有要求。
这种养育方式下的孩子,是最不成熟的,自控力和探索能力也是最差的,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承受,而且不能体会别人的不容易,还特别的横行霸道。
第四种: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这种类型的父母是鲍姆林德认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父母,他们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也会对孩子的行为做适当的限制。也就是,既严格又宽松。
这种类型,也都是我们认为最理想的。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懂事明理,有个性,又不缺自主独立性。
但是这个既严格又宽松的度,真的很难让人把握。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给出建议说,我们需要对孩子的个性特质保持最大的宽松态度。如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喜欢参加活动而且还玩不累,那我们就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去练习琴棋书画这些安静的事。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想法,这才叫对孩子个性的宽容。
对于孩子的基本礼貌、品行素养、健康安全等方面就要严格要求。孩子有犯错、违规等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在一种温和与坚持的氛围下对他们进行限制和惩罚。总的来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同时,还要有原则,也就是需要父母们做到: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
这种类型对父母的要求最高,同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最好的方式。
和孩子说“家永远是你的港湾,父母永远是你的依靠”
相信,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类型的父母,早已心中有数。
相信,孩子们需要的也正是我们想成为的,既可以引导他们走在成长的路上不迷失自我,又可以给予他们最强大的情感依靠。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爱。相对于富足的物质供给,孩子更需要的来自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我们都要和孩子说:“家永远是你的港湾,爸妈永远是你的依靠,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别忘了,我们都在家里等你回来。有困难,我们一起面对;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别一个人在外面,我们会担心。#孩子与教育##家是避风港湾##成长#
(文章原创,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