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长。
生长,需要的是环境、气候、土壤、阳光、水露、肥料,还有其他的同类,这一切形成了一个生物健康生长的生态群。孤伶伶的一根苗,再好的成长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教室:
教室是一个让孩子健康生长的地方,教室不是一个只是让孩子做做题、考试拿分然后回去睡觉的地方。教室是孩子生长的生态群。这个群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孩子能否健全地生长:学业的、心理的、身体的、情商的、交际的生长。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生长环境:团队感、荣誉感、责任感、参与意识、互动意识、思想觉悟。
1、孩子必须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群中才能真正的全面地健康生长,即:
环境赋能、文化赋能、氛围赋能、活动赋能、读书赋能、团队赋能、同学赋能。
只有参与到生态群即集体——教室的活动中,孩子的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只有活动,最能育人。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就没有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表达素质、合作素质、规则素质,未来成为一个正常人的所有素质。
2、教室,必须首先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即属于孩子们的班级文化:
文化就是风气,就是意识指导下的统一行为。
规则文化
座位文化
小组文化
学习文化
班级风气、风貌、精神状态。
当然也要有应试的文化。
在每天的学习活动中,要有一些规则与定守,要有一些规律与特点。
文化越是浓厚,孩子的成长自律就越是强大。文化,就是良好的他律环境,就是良好的生态群。
3、一个真正适宜孩子成长的生态群,首先人与人的关系是活的,而不僵硬的,是互相影响的,而不是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
那么这个生态群的核心就是沟通。孩子生长的过程,就是与生态群中每一个成员每一个要素互相沟通、交流、互动的过程。
高品质的生长,就是高品质的沟通。一但关系僵硬,就是生长的阻碍。
沟通交流是化解一切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课堂交流——专注,吸纳
课后交流——问。一切不理解,都可以通过问来化解。 只有问,才能真正理解内涵、提升思维。
课余交流——谈心,把自己的困惑、烦恼跟老师交流;老师主动找学生,学生更愿意主动找老师。
教室里的活动,包括值日、板报、讨论等等一切,只有参与、互动,才有生长。
理解并不万岁,沟通交流才万岁!一切情味、情怀,在沟通中才会提升。沟通交流必须以喜悦为终结。如果不是以喜悦为终结的交流,无论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深刻交流的意义都不大。孩子们评价我说,第一次见到:被老师叫出来谈话,出教室时心里紧张忐忑回教室时个个欢欣喜悦。
在沟通中和谐、尊重、相融,生成难以离分的集体认同与集体感情。
孩子生长的生态群,是一个有情味、有情怀的环境,是一个班级文化浓郁的教室。
而关系僵硬的集体,首先一定是沟通不畅、互动不畅,对集体的活动或措施不认同,不参与,不接纳。
4、担当
有所负责,就必有所成长,有多负责,就会有多成长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谋事在前,执行在实
干部的根本在于承担,承担首先是承担委屈
能承受多大委屈,就能承受多大事业
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
人的狭隘与浅陋的标志是,不能承受委屈,不愿担当,不能担当
孩子的素质,孩子的未来,一定是由知识分数与担当能力共同支撑
孩子的素质与能力,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一下子拥有的。
5、时间管理
生命的质量,取决对时间的规划与管理。活好当下,就是当下的时间管理,能管理好当下时间的人,必然有能力有经验有方法管理好未来。所谓成熟,就是学会了驾驭时间。管理时间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把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管理时间,首先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假期,就是自己的弯道超车时间。利用好自己的弯道才有可能有所突破。管理时间,更要管理好自己的“直道”时间,不放松每一步,走好每一步。每一节课,哪些课堂是最重要的课堂,自己最容易走神、分心、打瞌睡,哪些学科紧迫、重要;都要通过时间管理来体现。
二、家庭:
家庭更应该是一个孩子生长的地方,但实事上,家庭是幸福的港湾也是孩子人生痛苦的制造场。几乎绝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成长问题,都来源于家庭。
家长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助缘,而不要成为障缘。
爱孩子,是一件老母鸡都会做的事
盲目、焦虑的爱、专断的爱,不给耐心与信心的爱,几乎必然是害,是障!
1、明确规则,规则则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之外,决不干涉,规则之内,必须遵守,否则断网、断电、断手机。
2、允许犯错。成长就意味着犯错。不犯错的成长是不存在的!别人家的孩子与你无关。不允许犯错的家长,是反人类反人性的。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与不断纠错的过程。
3、报怨,是家中的毒气。报怨不会带来任何成长,报怨绝对不是爱!没有人可以在报怨中健康成长。报怨必然带来变态。
4、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必须以快乐为终点。如果不是以快乐、愉悦为终点,无论这次沟通多么有深度有意义,其最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几乎归零。
5、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会因为父母的不讲理、不守信、偏心、盲目,而迅速转化成抵触、叛逆、反感。父母对孩子千般好万般恩,抵不住一次误解或一次冤枉或一次不尊重。孩子会把父母的一次误解或一次冤枉或一次不尊重会在头脑中迅速复制,以至于自己觉得父母对自己是经常性误解或经常性冤枉或经常不尊重,这不是人性之恶,这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特别在意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不好的态度。而对好的态度,常常无论多么多都不觉得多。
6、不要急着改变孩子。急着改变,意味着急着否定,急着不接纳、不认同。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被人否定,人生的大部分烦恼,就是源于别人,尤其是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否定、不接纳、不认同。当一个孩子总是觉得父母不认同自己、经常否定自己时,孩子想死的心都有!无论孩子有什么毛病与缺点,我们首先就是认同:这个缺点我也曾有过,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缺点,其实大家几乎人人都有的。孩子的任何缺点,其实都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首先让孩子允许有缺点,接纳自己的缺点,而且告诉孩子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改变缺点,而是要把精力用在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上去,缺点就让他自己呆着,不去看他,不去理他,不去关注他,让缺点像只瞌睡的小猫一样去安静地睡觉,自己只管埋头做自己的事。如果你总是关注缺点,把精力放在缺点的如何改变上,这就如果你一直在逗那个想打瞌睡的小猫,越是逗它,打扰它,它就越是兴奋,越是在你面前蹦来蹦去,不断干扰。只有闲着没事的时候,才去考虑、关注自己的缺点需要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