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努力又励志却从不不讨人喜欢?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能做到严于律己,却很难宽以待人。
我们从孩提时就被教导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很多人也确实做到了严格要求自己,但宽以待人似乎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往往打着改变自己的旗号苛待他人。
仔细深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格结构,一旦形成,在以后的人生里就会不断将这个结构呈现在现实世界中。而这个人格结构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确切的说是在6岁之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用“外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儿”的关系来说明这一问题,“外在的父母”就是童年时期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而“内在的小孩儿”则是童年时期的自己,外在的父母与内在小孩儿关系和谐,那么他对待世界的态度也是友好的,但如果童年时期他们的关系恶劣,那么投射出的外在关系必然也会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外在关系模式是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回到严于律己上来,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父母对他的教育很严苛,他们从小被训导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一旦做出不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就会遭到语言甚至行动上的打击,那么这个人以后宽以待人的几率会很低,他们势必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严己严人。除非他们叛逆到做出与童年时期外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儿关系完全相反的关系模式,或者他们在某一重要时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做出改变。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确”严于律己“,这与他极端虐爆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但他却没办法将温柔给予他人,二战期间做出的种种疯狂举动不也是他父亲与自己关系的真实写照吗?只是这一次他充当的是父亲这一角色。
严以律己的人,还容易推卸责任,他们会想当然觉得我已经做的这么好了,堪称圣人般的完美,一旦出了问题,就不是我的责任了。
前一段时间热播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亲手把老公从小小的烟花设计师打造成烟花厂的顾总,开公司住豪宅。
在大家看来顾佳无所不能,她把公司和家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自己也有一套超强的时间管理体系。为了烟花厂生意不惜一切代价混迹太太圈,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贵族幼儿园,老公有脂肪肝强迫他不吃晚饭的同时自己也不吃,简直就是严以律己也严以待人的典范。在顾佳的幻想里他们的结局美好又成功,但奈何老公只想做一个烟花设计师,最终老公出轨、烟花厂爆炸、入狱赎罪、卖房抵债、离婚。
顾佳败就败在,不懂老公的真实需要,她妄想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老公,这也委婉的说明,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容易。你如果也严格要求他人会失望的,最终会困扰自己、伤害他人。
严于律己的人,还爱指责别人,我都已经做的这么好了,为什么你做不到呢?如果这样的人做领导,那么他对下属会极其不信任,因为他对人才的要求太高,如果达不到他的要求,不是指责就是会甩下一句:放着我来,不仅打消下属积极性,还让他们缺乏了锻炼的机会,最终的结果就是团队分崩离析。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事必躬亲,这不是智慧,是性格的缺失。
虽然内在的关系模式已经形成,但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要有一颗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处世哲学来要求别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或者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与身边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毕竟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
我是羊鹿,拒绝鸡汤,洞察人性,与你一起解开心中谜团,阅懂序章,只待未来可期。
关于写作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一个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我只是扮演着一个粗浅的记录者抑或观察者的角色,我眼前的键盘抑或手中的笔,只是记录一下这个时代一些零星的片段,一点点真实的感受抑或是喜怒哀乐。如果人人都不去说,不去做,我们永远不可能抵达美好的彼岸,这个社会也永远不可能出现进步和改变,我们不能因为黑暗就放弃追求光明的权利,也不能因为身处悬崖边就不敢站起来跳舞,或许,人生最美的风景就在那舞动的瞬间。
喜欢本篇文章的小伙伴可点分享、点点赞哦,如果您有您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讨论,与您的真诚交流将促使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