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目标维度、角色维度、关系维度,还有一个维度,这一维度很容易被忽视,但又特别重要,那就是解释风格维度。父母都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是言传身教除了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树立榜样以外,他们日常的语言、态度、行为是如何诠释一件事情的,也对孩子影响特别大。
很多时候,父母的语言和态度行为可能是相反的。比如外面打雷了,轰隆隆响,这时父母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说“哎呀,不要怕!不要怕!宝宝不要怕,雷声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虽然父母希望通过语言的鼓励让孩子不惧怕雷声,但行为却都是在告诉孩子:打雷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你看我要来安慰你,我要把你抱在怀里。这样的态度、行为和语言一起构成了父母的解释风格,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事情的认识。如果父母真的觉得打雷不可怕,那就没有必要采取特殊的行为去处理。
《孩子:挑战》一书中举了很多这种解释风格的问题:3岁的保罗要自己穿衣服,但妈妈着急要出门,觉得他穿得太慢了,就要帮他穿。妈妈是好心,可是当看到能干的妈妈给自己快速地穿衣服,而这个动作是自己要花上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保罗就会感觉到很挫败,会放弃尝试,以后就让妈妈帮自己穿好了。慢慢地,保罗的自理能力就会变得很糟糕。父母用行动不断告诉孩子:你不行。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比比皆是:3岁的子涵很喜欢帮妈妈一起准备早餐,想要给每个人倒一杯牛奶。但是,他刚拿起牛奶盒子,妈妈就抢过牛奶盒,和蔼地说:“别动这个,亲爱的。你还不够大,我来倒牛奶,你可以摆餐巾纸。”结果子涵转身就走,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准备早餐了。子涵妈妈很不理解地说:我明明安排了活给他干,他为什么还要不开心?
其实,孩子天生具有巨大的勇气,想要做他觉得自己能做好的事,可我们成人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你无法胜任这个任务。于是,孩子就会丧失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当孩子在做一件对他来说有难度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得很好,我们可以说“哇!这么难的事情,你也很小心翼翼地做到了”;如果孩子没有成功,我们可以说“没有关系,再试一次,你就能做得到”。你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鼓励,这样行为和语言统一的解释风格才能真正激励孩子。
父母的解释风格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父母需要经常反思一下:我的行为和态度在告诉孩子什么信息?
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残疾孩子的例子:有两个出生就残疾的孩子,两个孩子的父母也都认为要鼓励孩子自立自强,残疾虽然会影响生活,但不能决定命运。一个孩子的父母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无微不至的照顾,也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和肯定,但是孩子却越来越胆小,不敢走出家门;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并不给予这个孩子特殊的关注和照顾,也没有做特别的牺牲,对孩子遇到的困难也没有特别当回事,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结果这个孩子的生活几乎和正常孩子没有区别。
虽然父母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前者父母的行为解释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弱者,你需要帮助”,而后者父母的行为解释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正常人,你可以自己解决”。不同的行为解释风格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由于中国家庭把孩子看得比较重,父母和祖父母都太关心孩子,他们的很多行为其实都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很弱,你需要我的帮助。这样的解释风格常常使得孩子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和信心。因此从解释风格的维度思考父母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