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碎碎念我想用几本书以清单的形式介绍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艺术品,无论是中外的名家画作、瓷器雕塑还是音乐曲目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美”。而审美是可以训练出来的,用经典训练审美,让我们更容易发现美。
《如何参观美术馆》
游览美术馆,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参观方式。
寻觅者:指心中已经有了“必看作品”,或专门为某位艺术家而来。最好在动身前准备好“待看清单”,了解相关作品的周边信息,到美术馆后只需逐项确认、仔细欣赏。最好把精力和时间,都给目标作品。
充电者:指想在假期充电、放松,调整心情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美术馆是个远离尘嚣、恢复活力的地方。最好选择人少安静的时候去,比如临近闭馆前的几小时,好好感受幽静的氛围,以及隐逸世外的感觉。
探索者:指没有特别想看的展览,但想在参观中寻找惊喜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很有主见,建议避开人多的热门展览或者簇拥着讲解员的队伍,因为这些会限制你的思考。另外,多注意标签上的说明,它们可以给你提供额外信息。
辅助者:指专门带孩子、陪朋友来参观的人。具体的参观内容,最好让孩子、朋友来定。自己要做的关键,就是在参观中保持充分交流,多提问、多聆听。
《如何看一幅画》
1. 简单现实类,比如静物画、风景画、肖像画,这是最容易理解的题材,可以重点关注画家的构图,比如如何安排物品和人物的位置、怎么突出重点、如何处理光影……
2. 宗教神话类,这类画作一般描绘宗教故事的瞬间。你最好提前做准备,对几个最著名的人物有所了解,比如基督教的耶稣、圣母,神话中的主神宙斯、爱神维纳斯。其次,注意画家对故事的演绎。比如“圣母之死”,大多数画家会把临终的圣母画得面部光洁、柔和端庄,但卡拉瓦乔《圣母之死》中的圣母苍老衰弱,略显狼狈。不同的演绎背后,创作理念以及传达的感情,肯定不同。
3. 抽象类,比如各种后现代主义的画作。这类画常描绘变形、扭曲的人和世界,让人震惊。不必用欣赏写实画的方法去关注细节,而是要通过画家独特的处理方式,以及画中符号的象征意义,体会画家蕴藏在其中的感情。
《现代艺术150年》
1. 对于现当代艺术,首先要做到“不害怕”。看不懂现当代艺术品是很正常的,不是你鉴赏力不够,也不是艺术家的问题。英国泰特美术馆的掌门人塞罗塔,就坦白过:“当我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第一次见到某件新作品的时候,我会有点害怕,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想。”
2. 打开思路,带着发现的眼光而不是批判的眼光去看。现代艺术的形式非常多,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还有装置、行为、影像、声音等,甚至美术馆角落里的一把椅子都是件艺术品。所以,一定要打开思维,把“这也能算艺术品”的想法,转变为“原来这也是艺术品”。
3. 把握一个原则:美丑并不重要,而要看它向外传递的信息。作为鉴赏者,不要刻意关注它好看不好看、像不像,而是要注意它出现的背景、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被创造、要表达什么感情。换句话说,需要更多考虑画作背后的因素,而不只是作品本身。
4. 举个例子,“后现代艺术之父”马赛尔·杜尚的《泉》,本身只是一个带艺术家签名的瓷质小便器,很普通,但它直指最根本的艺术问题——什么是艺术,所以价值很高。
《艺术品如何定价》
1. 游览过程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画咋这么贵?艺术品都是咋定价的呢?对于普通商品,大小、轻重、制作时间长短,都是衡量它价值的标准;但对于艺术品,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也因为艺术品不量产,供给和需求都相对小,所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价标准。
2. 影响艺术品定价的,有两个机构。第一个是画廊,它承担“艺术保护人”的责任——和艺术家签约,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创作,并为他们的作品定价、宣传、代为销售。这是个双赢的结果:艺术家获得赞助,可以放心创作;随着艺术家名气变大,作品越来越值钱,画廊收益也越来越高。
3. 因为做的是“长线生意”,所以画廊要保持艺术家作品价格逐渐上涨,而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因此初出茅庐的艺术家的作品,通常定价不会太高,只有这样才有升值空间。
4. 和画廊看重长期盈利相反,拍卖行是“一锤子买卖”,更看重单次利润。所以拍卖行会在拍卖前造势,吸引更多买家,让价格升高。但如果拍卖价太高,可能使藏家把这个艺术家的所有作品都拿出来拍,最终作品泛滥,造成“砸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