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开车,不管是上班还是回到家,我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下车锁好了车门,离开了,但是走了几步路之后,突然站住,完全想不起来自己有没有锁车门,想想好像是锁了,想想又好像是没锁,纠结半天,只好再走回去重新确认。
每次经历类似的事情,我都会怀疑:是不是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让我的记忆发生了短片?想不出个缘由,就暗自叹气:“人老了,年纪大了,事情记不住了。”
2019年11月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我结束了一天的任务,离开自己的工作室,走了20分钟回到家,坐下来休息吃饭。
突然间,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我工作室的门关了吗?好像忘记关了!电源好像也没关。”
顿时,我脑袋就炸了,满脑子想的都是:完蛋,电源没关要是烧起来怎么办!工作室门没关要是进了小偷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纠结15分钟,我决定还是去工作室看一眼。
5分钟走到公交站,等了5分钟的公交车,5分钟到站,3分钟走到工作室,发现工作室的门是关着的,重新打开再去检查电源,也是关了的,最后反复确认自己已经锁好了门,才最终放心离开。
前前后后多花了两倍的时间,仅仅为了确认原本已经关掉的电源和门是否关上。
以前我总是认为这是记忆力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习惯的问题。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学实验:
在老鼠的颅腔中植入很小的装置用来研究大脑活动,把老鼠放进一个T形迷宫里,并在一段摆了一块巧克力。
实验设置是让老鼠先呆在一块隔板后面。实验开始之后,隔板会打开,发出很大的“咔嗒”声。老鼠会在隔板打开之后,一路走走闻闻,嗅嗅各个角落,挠挠墙壁,然后到达“T形”迷宫转折的地方,转向没有巧克力的那一面,嗅闻一番之后再转向有巧克力的那一面。
老鼠的行为虽然看上去不紧不慢,但对老鼠大脑监测发现,每一只老鼠的大脑都工作的非常卖力,尤其是基底核。在这个过程中,老鼠的大脑在分析每一个新的信息。
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老鼠在迷宫里走了几百次,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老鼠学会了如何穿越迷宫,行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自动化,而大脑的思考活动却越来越少。
原本在行进过程中,每一次嗅气味或者挠墙,大脑都在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听到隔板的咔嗒声,到最终吃到巧克力的过程中,大脑都是高度活跃的;但是随着行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大脑的活跃点产生了变化,仅仅在听到“咔嗒”声以及找到巧克力的时候才会产生较高的大脑活跃度。
也就是说,一开始老鼠的大脑皮层和基底核都是是在工作的,因为它需要熟悉环境,也要建立自己的星动模式,一旦行动模式建立,大脑皮层的工作就会减少,转而由基底核来存储行为习惯,并在“咔嗒”声响起后,自发的调用已经建立的行为模式。
这就好像是一台电脑开机就在运行的后台程序,我们可能看不见这个程序在运行,当我们点击某个程序使用的时候,后台就自动调用相应的后台程序支持软件的运行。
放到我们自身的行为当中去解释——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反复进行的过程当中,形成了高度自动化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自动化运行的过程当中,大脑皮层的参与度很低,而是由基底核来运行,即使没有思考,行为习惯也能自动运行。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我明明做了,却完全没有印象”,因为这些行为都是我们下意识的行为,是大脑的节能模式。
习惯的作用很大。
大脑的运作非常耗能,所以为了节省能量,大脑会让一部分行为自动化,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消耗。比如说,从家到公司,有两条路,一条A一条B,你走A这条路的次数很多,没怎么走过B这条路,那么从家去公司,没有特殊的情况,你的第一选择都会是走A这条路。这就减少了思考带来的消耗。
虽然说习惯能够帮助大脑节能,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也就是好习惯和坏习惯所带来的结果。
其实习惯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从长期来看,好习惯能给你带来积极的结果,而坏习惯会带来消极的结果。
举个例子——吃零食。就当下来看,吃零食这件事情能够让你变得心情愉悦,可能让你觉得没那么无聊,但是长期吃零食,可能会造成糖分、油脂摄入过多,从而导致肥胖,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如果放任坏习惯自动运行,可能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糟糕。
特别是思维习惯。
现在常常能听到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时的困境,以前我在学校里辅导学生做作业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孩子解题解不出来,家长在一边急,看到孩子的反应就大动肝火。一旦你觉得找不到方法去应对这种状况,仅仅靠发怒来解决问题,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孩子做不出题目就让我发火。长期任由这个行为模式持续下去,孩子吃不消,家长也吃不消。
但如果在即将发火的时候都能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不会做这道题?”“是什么让孩子感到解题有困难?”“是之前的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造成了无法解决这道题的局面?”时,你就有可能改变你的行为模式。
一个行为反复的次数多了,大脑皮层不再参与思考活动,就有可能造成可怕的结果。
《掌控习惯》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指差确认”。
书中讲到了日本铁路系统的工作人员的一项特别的习惯。
日本的铁路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铁路系统之一。在东京坐电铁,列车运行期间,所有的司机都会不时地指向不同的物体并喊出指令。比如说在看到信号灯时,司机会指着它说:“信号灯是绿色的。”当火车进出车站时,司机会指着速度表,并喊出上面显示的速度。当列车离站时,司机会指向时间表并喊出显示的时间。站台上的其他员工也会做出类似的动作,并在列车开出前宣布:“一切安全!”每个细节都被识别、指出并大声喊出。
这就是“指差确认”。
虽然听上去有点傻,但是效果极佳。据说美国纽约大都会运输署管理的地铁系统采用了“指差确认”的修改版本,只保留了“指差”部分,在实施两年内,地铁停靠不当的事件就减少了57%。
我出门坐地铁,经常会选择行进方向最靠近车头的那节车厢。起初会听到每次到站后,车头的操作室的门都会有开和关的动静,后来发现每到一个站,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就会打开门到站台,然后用手指着车厢嘴里说了些什么,然后回到控制室关上门,地铁再开始启动。
我想地铁工作人员的行为,也是“指差确认”。
“指差确认”其实是把无意识的行为上升到有意识的行为,想要改变一个行为习惯,首先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哪里出了问题,如果连哪里出了问题都没有意识到,想要改变一个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天带领读书会的时候,在“改正坏习惯”的环节,我按照《掌控习惯》中行为的四个环节“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把坏习惯进行了拆解,也带领书友们一起对自己想要改正的坏习惯做了拆解,只有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坏习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替代原有的行为。
好习惯养成了能让人受益终身,放任坏习惯自动驾驶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现在每次离开工作室的时候,我会对着电源、窗户(夏天的时候还有空调)都说上一遍“关了”,门锁好之后再对自己说一句“门锁了”,也就没在发生过离开了却不记得电源关没关、门锁没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