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在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交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就会拒绝再喝白开水,小婴儿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也就是说,上小学之后也有敏感期。
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纷乱的心绪中,他们孤独地成长着。
我建议养育者和小学教育者都看看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是孙瑞雪教育专家团队10年来自觉的教育使命,也是本书诞生的前提。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
其中6岁以上的孩子,上小学开始,会有明显表现出的理财兴趣、集体意识、深入思考问题的趋势等。
一、理财兴趣
我的好朋友儿子正好处在这个敏感期,听她跟我抱怨,说孩子最近总是喜欢搜刮父母的钱包,每天晚上只要是发现家里某一处放着钱,一定要收到自己的储蓄罐里,美其名曰:要攒钱。说明这个孩子进入了理财敏感期。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个时期,利用孩子的理财兴趣,给孩子进行奖励机制。
二、婚姻敏感期
我儿子前不久就进入了婚姻敏感期,一次我带他去单位,他看见了同办公室的一个年轻漂亮的同事,偷偷跟我说:妈妈,我长大娶这个阿姨当媳妇。当时我感觉很诧异,不知道孩子怎么了。后来才通过读书了解到孩子是进入了婚姻敏感期。还有的小孩上小学后会出现喜欢老师的现象。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要担心,要用爱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
三、偷拿东西
八年教学生涯,带过这几届学生中都有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现象,一个孩子偷拿了别人的财物,一定是道德问题吗?
我们知道,孩子最初是没有“你”“我”之分的,遇到自己喜欢的物品,他们直接拿或是抢。3岁时,他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对自己的东西格外在意,抢别人东西的现象也减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在别的孩子那儿发现自己喜欢的物品他们会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换取。到了五六岁他们又学会通过竞技来“赢东西,譬如砸王牌、抽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小学一年级。
七八岁时,孩子们突然发现了“钱”的好处: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开始学习使用货币,通过使用货币,他们知道了钱、物的价值。但是有的家长没发现孩子的这个变化,他们没有给孩子自己支配钱的机会,这样就会出现孩子拿别人钱的现象。
碰到这样的事情家长通常很焦急,认为是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这并非道德问题,一位教育家说过:“1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
我是这么解决问题的一—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都一模一样。还制作了一个非常好看、打着缎带和蝴蝶结的招领箱,让孩子们把拿走的钱放到信封里,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将信封放回招领箱内。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用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办法。
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学校规则中“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进一步的意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个规则包含着“孩子的东西别人不能拿”。这个规则的严格实施,帮助儿童保护了自己的东西,建立了安全感。当儿童把这个规则变成了他们内在的秩序,把它们“肉体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时,进入少年期,这个内在的秩序就转化为道德。这是发自内心的自律,不是成人社会的“道德律令”。
这又一次启示我们,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在幼年期构建的,这些行为方式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这就找到了建立一个文明社会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孩子还有很多敏感期需要养育者和利教育者去发现,如果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孩子成长的环境始终没有改善,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至成年甚至老年,孩子会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或各种行为障碍的成人。可惜随着年级的升高,成人不再给她机会,这一心智补偿的工作并未完成。
所以,敏感期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