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726天。网络中级五期。2019.05.16
这两天接连看了几篇观点相似的文章,感触颇深。在想,如果能让更多的家长看到,就太好了!一篇是《一个巨婴的生产流程》,一篇是《为什么不能给孩子讲道理》,都是关于教养孩子的。第一篇是母亲无底线的“溺爱”,只要孩子张嘴要,妈妈就无条件满足,不管是否合理,爸爸呢只负责掏钱,其他的一概不闻不问。父母的态度,造就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索取,不知付出更不知感恩的“畸形人”。剧末,孩子向母亲的索要钱来购买自己的新装备,在一贫如洗的家里无奈的母亲掏出自己的肾交与“巨婴”的儿子来满足他的物欲。最后孩子的私欲满足了,母亲却在孩子无视的冷漠中死去。一个悲凉的故事,却引发无限的思考?究竟是谁之过?母亲?儿子?第二篇文章,通过两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同孩子讲道理,是无效的,因为孩子不能够真正理解道理中的道理的意义,以及道理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结或者密切关系。那讲道理无用,怎么做才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呢?是行动和体验。文章中讲到一位妈妈,每天从家到单位的路程很远,一趟公交,换乘三次地铁,第二次与第三次地铁站间还需步行600米,来回路程就需要2、3个小时。有时候忙完工作,回到家身心俱疲,此时,如果赶上孩子闹情绪,妈妈就给孩子讲道理说“今天妈妈很累,希望孩子理解妈妈,自己玩”。但这样讲往往无用,孩子依然会无理取闹。后来妈妈单位周末搞活动,可以带孩子一起参加。于是妈妈带着孩子走了一趟她每天都要走的上班路线,一开始孩子还比较兴奋,等换乘二次地铁时,车厢人多拥挤,没有座位,孩子没有站几站就开始问“妈妈,还有多久能到?”接着在换乘三次地铁时,又要步行600米,孩子就有点吃不消了,也有情绪。但正是有了这次行动和体验,孩子感受到了妈妈上班的辛苦,在后来偶尔妈妈再出现下班回家身心俱疲时,孩子就乖乖地一个人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在对妈妈的不陪伴而发脾气。还有一个例子,是泰国的,估计很多人都看过,大概意思是,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他不要上学了,妈妈说可以,但是你必须工作,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于是妈妈就陪孩子到街上捡饮料瓶等,用这些东西换取自己的生活费。结果忙了一天,走了很多地方,孩子用捡的瓶子换了2泰铢(折合人民币4角钱)。在路过冰淇淋店,孩子说想吃,冰淇淋要5泰铢,妈妈说我们的钱够吗?没买。后来经过一家餐厅,孩子说想吃燕麦,妈妈说,要买吗?15泰铢饿了。没买。后来孩子又累又热,说妈妈我想坐公交车回家,但是钱依然不够坐公交,所以妈妈带着孩子走回家。后来,妈妈问孩子是想上学还是工作,孩子说想上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只有看见了,体会了,理解了,才能内化成他自己的道理。才能深深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挣钱的辛苦。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里,有什么感想和思考?今后对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些启发和借鉴?其实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教养孩子真的不是随随便便、随心、随性而为的,是需要智慧的,所以现在流行“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教养方式,结果就是上述“巨婴”与“身心健康人”的差异。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千辛万苦却养出一个‘白眼狼’的孩子”!记得刘友龙老师说“正是家长的千辛万苦,才造成了孩子的‘白眼狼’!”很有道理,就如上述“巨婴”形成一样,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被父母代办了,尤其是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或者是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艰难岁月,又或种种原因错过大学之门未能实现梦想的,这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翻版”、另一个自己,所以他们愿意倾尽所有,愿意省吃俭用、愿意千辛万苦,愿意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服侍着,所以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习惯自然,所以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辛苦付出、什么是感恩回报,所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白眼狼”。说这些不是责怪“爱”孩子的父母,父母爱孩子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只是希望父母把培养孩子“成才”的心不要看的过重,在该吃苦的年龄,让他们吃点苦,体验人生的不易,和珍惜、感谢父母给他们的一切。所以说,“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言传不如身教”,“行动可以带来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