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你长大想干什么?我一年级的回答——组长,因为最切身的体会就是这个收作业的工作,感觉“手握实权”;二年级的答案——学习委员,因为和老师接触最多,“深得上意”; 三年级的答案——班长,因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当了一小学的班长。在四年级才知道这不是职业,组长学委班长不能当一辈子,而且还有更高的东西值得去追求。“当什么”和“成为什么”是两个概念。
初中读了郭敬明和韩寒,所以想成为一个作家。脑海里没有“我不能做到”的概念,写小说,还是言情小说,应该很多人都做过这种事吧。不过我写得很悲,一开始就是葬礼上相遇,太矫情了又写不下去,弃给同学接盘,改成女主肉包子打男主的开场,我嗤之以鼻,你们懂不懂什么是美啊。但我依然没有什么文学天赋,只会写写打油诗,还都是关于光怪陆离的梦境,内心自封幻想派。所以我总是把作文写成童话,不过老师同学都喜欢读,外号“才女”。然后初三比赛得了一支钢笔两本书,老师还请我吃了饭,更加坚信我就是个写东西的命。
高中在阅览室翻看杂志,赫然看到我初中的文章,五千多字删到两千多,那稿费也有一百多吧,谁给我投的都不知道…高中继续写诗,登校刊上,一栏里只有我一个高一的。后来才知道那兴许是熟人在文学社给我审过了并非实力。风平浪静的三年,在此之前学校出过一个少年作家,时常能与蒋方舟并提。我辈也不过尔尔,再无此等人物。
我问过身边的同学以后,有的说想去做明星经纪人,有的想成为一名普通但悠闲的老师,有的想成为一名记者,有的想成为日剧幕后翻译,有的想成为会计,有的也和我一样想成为一个作家……但大多数,都是摇摇头问我想那么远干嘛呢。迷茫。
我也迷茫,自从高考失利以来。
怎么说那段日子,似乎能够眼睁睁地看到未来一样过着。一边努力,一边无奈,到后面是平静和麻木,度过了大学前两年,现在仍是。原本来到这里可以做到拔尖,但成绩不上不下,爱学习爱生活绝对说不上,但未曾沾染劣习。参加过学生会竞选党建会竞选,都落选了。原因记得很清楚,态度不端正,着装不成熟,这是我总结出的最难听且最真实的理由。几经周折又去了就业部,实打实的服务工作,一直到凌晨两点,但我什么也没学到,工作技能缺乏,遇事处理不灵活,在学长学姐一路提点下走得歪歪扭扭。半路出家,学生工作写不到未来简历一栏上了。改学英语,这是那个曾经英语打六十几分的人绝对想不到的。因为英语让我感到自由随和,不需要计算不需要教条。松懈的课程安排已经使我的大学生活失去皮球里的最后一点气,恰巧有人像我鼓吹口语学习,我拖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报了口语班,然后假装膨胀,却发现,人的利欲也是一个个气球,在有限的环境里彼此挤兑,我输了,悄无声息地蔫掉。这几年,我像一只掉在蜘蛛网上的虫子,挣扎,放弃。
我既不想当一名碌碌终生的英语老师,也不想去做强度过高的翻译,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就会迷茫,矛盾。为时过早地去思虑难以做出选择的假设。这本身就矛盾重重。
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生活得明明白白的人。我可能永远做不到。
那为什么谈这个呢?因为今天洗脚的时候灵光乍现,我想当记者。
我越想越多,竟由衷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它是半自由的,是在社交与独处两种状态之间的,外观世界,内省自心。所以,这对爱自由的我是十分中意的,我爱四处走动,精力充沛,居无定所最好;我爱认识不同的人,以无保留的信任相识最好;我爱做一个世俗的人,沉溺其中但能自拔最好;我爱写不同的故事,见者伤悲闻者嗟叹最好(当然纪实务必客观理性,二者有别)……拿着一份微薄的薪水,换一沓厚实的笔录,想来失意又尽兴。奉公与私心两不误,我觉得这样大概就算完满了。
说是谈谈未来倒是把陈坛旧事倒了个一干二净,呵,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