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图书馆,看了管理法大师与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的这本《不生气的活法》。下面把对我有帮助的提炼出来。
1.情绪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非理性情绪有两类:夸大与不符合实际。
2."一定" "受不了""以偏概全""糟透了"这四种都是非理性。
3.用理智来指导情绪。用"格物致知"来指导感情。格物致知是说:人把事情搞清楚,就会得到充分的知识,然后用这种理性来知道自己的情绪和感情。
先格物致知,得到知识后,用知识很理性地指导自己的感情,这就叫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管自己。
人不要别人管是好现象,但是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管理好,因为只有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有资格不被别人管。
4.对情绪要谋定而后动。有些人心中有别人的存在,并且了解别人的感受,他们会反复思考,然后才做出反应。
5.新的选择能力很重要,通过学习增强选择能力,重新审视原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调整自己的观念。
6.自己才是情绪的主宰者,怨天尤人不去反求诸己。
道家主张无条件地接纳自己。1要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2.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取代的。3.一个人既然长成这样,一定有长成这样的道理。4.一个人就算能力不强,就算被别人看不起,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因为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只要认真安排自己的人生,照样能活出精彩。5.不要去计较世俗的评论。
儒家主张无条件的快乐。"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规则不改其乐,即"随遇而安。一个人只要有条件,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条件不可能一直都被满足。
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人可以改变一切。
感谢赐予你逆境的众生。
让情绪跟着心走。一个人要先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要走的路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不去干预别人、妨碍别人,这样才会走得自由自在。
7.人人都要发挥参考力。就是一个人会很自然地学别人,而不是强制自己和别人一样。《周易》里面为什么只有"咸"卦没有"感"卦?因为"咸"和"感"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无心一个有心,有心、存心去感动别人,这都是虚假的。
8.人要"看开",不要"看破"。因为一看破就会很消极,无所作为。
当人们把自己寄托在一个无法掌握、无法控制的基础之上时,是无法管理自己的,更谈不上管理情绪,因为一切都是别人在操控,一切都是外来的干扰。
如何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不要过分注重向外看,要练习体会没在的感觉。
通过五官去觉察、寻找出主观的感受。人的每一种情绪,都会连带着某一种生理反应。比如无缘无故的耳朵很痒,无缘无故地口很渴,无缘无故地想做什么,它都在警告人们:你的生理已经出现不适了,你的情绪就要有反应了。
注重情绪的"中间层"。人很喜欢动脑筋想东想西,无缘无故地会怀疑,无缘无故地会产生恐惧感,无缘无故地会产生很多很卑鄙、很可怕、很可耻的念头,在心里进行"天人交战",那就是"中间层"。
明白情绪才能处理。"推" "拖" "拉"就是争取很短暂的时间,把外在的情况和没在的情形,再加上中间层的态度与思考,做一个综合的判断,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情绪管理的理论
ABC理论简单明了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丽利斯。A(activating events)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belief)指人们对这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用不同的观点,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C(consequence)就是我们常讲的情绪。
B是情绪反应的关键 看法变化,情绪就会改变,人是观念的动物。事件不容易控制,观念可以自由调整。
合理作用ABCDE模式 A指一个事情发生了,B指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主观看法,因为每个人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也不同。C指人的主观看法,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即情绪变现 D指反省E指如果反省后发现行为不好,就赶快调整,然后再重新出发。
摆脱二分法的思维束缚。二分法会产生非理性观念:一定要成功,大家一定要公平对待你,大家一定要让你快乐。
运用三分法思维会更快乐。把二看成三。比如别人问你明天要不要开会,你会说"到时候再看看"。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把好与坏合起来想,不要分开看。想到"一定",立即想到"不一定"。
管理情绪只有一条规则 改变观念,稳定情绪。不要把生气当成坏事。过分压抑会变成潜意识。
9.挖掘内心的自己,善待多变的情绪
放下愤怒与忧愁,适度管理情绪
愤怒的三个真相: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愤怒是为了自我保护?愤怒是后悔的前奏。
忧郁令人不快乐。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人会漫无目的的担心、害怕。
如何克服忧郁 找出真正忧虑所在。挖掘事情的正面意义。把注意的焦点转向内在心灵。
正视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难过是一种普遍情绪。难过经常与其他情绪交互出现。难过可以变成一种有用的情绪。难过不必任何负责。不要隐藏你的难过情绪。
莫要焦虑与害怕,一切顺其自然。焦虑是自己选择的。大部分焦虑源自害怕。害怕是一种自然反应,害怕可以用来保护人类自己。
甩掉无助感与无力感,重获力量。无力感是沮丧的变现。最好把消极转为积极。找出沮丧的真正原因。把自我贬抑改成自我充实。把怜悯别人改成有效协助。
力不能及可诉诸能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能人。个人有不同专长,不必苛求自己,对自己要求不必过高。
无助感是环境造成的。无助感代表逆来顺受。不幸的经验造成无助感。觉得成败不由自己掌握。
无助感最好是预防而非治疗。
适度的羞愧感与罪恶感,助人成长。羞愧感具有内在驱动力。羞愧感是从父母、师长处获得的。过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第一,我错了。第二,我绝对不应该这样做。第三,我已经变成一块朽木,无可救药了,我应该受罪。这三种都是不合理的。
勇敢面对罪恶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