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一本书叫《稀缺》,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另一位是埃尔德·沙菲尔,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本书写得非常好,今天分享一下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两位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和扶贫的经历中就发现一个现象,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我们以前会以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由于富人有多余的钱来投资,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富人所处的平台不一样,视野也不一样,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不一样,总之就是因为种种的外部原因导致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但是他们又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那些长期陷入贫穷的人,即使给他们一笔钱,他们的运用方式导致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破产,从而长期陷入贫困。这里多说一句,作者所说的穷不单是指缺钱,它也指缺时间、缺知识、缺技能,有的人缺钱,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资源感觉到匮乏的状态,都可以叫做“穷”。
他们认为造成贫穷的根本原因是稀缺心态。就像有件事马上就要到截止日期了,一个人就会产生急迫感。比如你每周五就必须要完成工作和交任务,到了周四你还没做完,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心急火燎,开始全神贯注地工作,任何事都打扰不到你,因为这个时候完成任务是最紧急的事情,其他的事和这个相比都可以推掉,你会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只关注手里的工作,这时候也进入了稀缺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我们更专注,不过这样的专注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稀缺心态中,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它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余闲可能会让一个人的效率不是那么高,但是它带来的正向收益却是非常高的,它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就像梭罗说过,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怎么留有余闲?作者指出,再没有钱也要留一小部分出来投资,可以定期储蓄,也可以投资在学习上,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尽量不要透支、不要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借高利贷。时间上再紧张也不要透支未来的时间,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时刻要记得未来还有未来的事情要做。还有就是,别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太满,按时的休息是让自己保持持续高效必须要做的事情,定期让自己放空一会儿,无所事事一会儿,这可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大脑休息。
留有余闲会让我们的效率更高,会让我们盯紧自己的目标,以终为始,书中讲了很多具体的实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原书。其实,很多我们熟悉的工作方法都是利用这个原理,比如番茄工作法。生活中,能少用大脑就少用,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能少做决策就少做决策。不管日子多么艰苦,要学会储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闲,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