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李娟是在有一次和萍姐到师范大学一位老师家拜访,萍姐去拿考古书。帮老师整理了地下躺着的很多书籍,临走时老师问我喜欢那一类书选几本,我选了三本,《我的阿勒泰》就是其中的一本,拿回家爱不释手,花了几个夜晚读完。 李娟出生于1979年,1999年开始写作,她自己说这是上天赐予她的才能,她从小就表现出异乎其他孩子驾驭文字的天赋,写作初期就成为《南方周末》的专栏作家,至今她所有的作品已在全国好几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集结出版,还被翻译成韩文、法文在海外出版。我衣食无忧,生活安定。却时常在问自己,什么样的事物才能拯救我疲惫潦倒、神情荒芜的散漫生活。人世间,有些人生来就敏感就悲悯就忧伤就担当,这是一种气质和情怀,与境遇无关。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令我逐渐衰老却充满纠结浮躁的内心羞愧难当。
读李娟,常常想起三毛,她们都以流浪的姿态用女性的视角和情感抒写自然与生存,细腻灵动,浪漫忧伤,妙趣横生。不同的是三毛作为一个旅行者,在亦聚亦离的颠簸中抒写更多的是他人的艰辛和蒙蔽,让人感觉更多的是浪漫和深情,自由和唯美。而李娟作为一个为生计奔忙的小裁缝、杂货铺的小店员,记录的是她和家人在新疆阿勒泰的夏季和冬季牧场辗转奔忙的实实在在的艰辛生活,抒写的是新疆哈萨克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和生活场景。《我的阿勒泰》中,不仅有对大自然神奇深邃的幻想、对人情世故朴实顺遂的情感,更有毫无做作毫无矫情的文字背后充满的穿透人身心的悲伤和悸动。李娟是四川人,生在新疆,小时侯跟随外婆在四川上学,长大后带着外婆陪伴妈妈在新疆生活。她的文章中从没有提起过爸爸,在四川的时候是个没有户籍的孩子,因此而备受歧视,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天赋的完美呈现。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会让人自信,强大,善良和踏实,更不失岁月中寂寞成长的聪慧与成熟,这一定是神的旨意。即便是犯了什么过失,大不了也学着外婆的样子吐吐舌头而已(李娟语)。《我的阿勒泰》中,李娟用朴素,鲜活,灵动,坚硬 ,幽默的文字传递出她天才般的灵性、内省和坚韧,她惯用爽朗和豁达修饰生命中超然的冷静与幽闭,从不伪善从不矫情。这些文字背后的那个灵魂清澈、安静,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读李娟的文字,我会被这种默契打动而潸然泪下,我感觉,这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气质---内省而真诚、坦然而率性,天赋异禀。也因此,她和尘世坦诚相见,毫无隐瞒,生存和生命紧紧相拥,一切都不在话下。我深深地被这个天才的女子向尘世呈现的灵魂所震颤。她是上天派到人间的精灵。她所有的文字所流泻出的灵气会让阴暗变幻出明亮,悲伤成长为坚强,爱怜生长为慈悲,荒漠生长出高贵, 河流流淌成森林,会让心灵继续安静地忧伤而不防碍生命之花最美丽的绽放。面对这样澄澈和有趣的灵魂,我没有资格惘然叹息--对于她和外婆、妈妈为了生计在新疆广袤荒凉的阿勒泰的冬季和夏季牧场来回奔波的艰难生活。如果有丝毫的喟叹,那都是羞耻和浅薄的。 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她与自然融合汇聚于生命而具有的天才般的心灵感觉。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她和妈妈的家搬到沙漠边缘的阿克哈拉,骑摩托车去县城比坐班车方便又省钱。但舅舅没有办执照不敢上公路,于是,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李娟走在离县城200多公里的沙漠荒滩上,这个场景无需想象,它是我对自以为人生至暗时刻的真切记忆!风沙弥漫,孤独肆虐,一路艰辛一路痛苦的遭罪经历在李娟笔下生动真实,幽默成趣,没有化困苦于轻松、化艰难于乐观的刻意伪装,却笑泪成行,让欢笑跃然纸上,让悲伤力透纸背,这种觉察的力量和文字功底浑然天成,仿佛所有的苦所有的难都能瞬间化作一股青烟随风去、一条溪流顺势趟,自然而然,与生俱来,仿佛这就是她命定的生活。
正如同她所写的那样:“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我以为,那最想成为的样子就是灵秀而慈悲,爽朗而深情,坚韧而不耽溺,忧伤而不冷漠,悲伤而不怨怼,孤独而不孤傲。如果将来乃至老去的成长是安逸和富足的,她还会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那一定也是神的旨意。 我少年的生活也曾在这样的荒滩上孤独地行走过,热风寒风肆虐下是人无法忍受的烦躁和焦灼。那样的记忆全都令我痛恨和不堪,我甚至羞于提起那些在荒凉的戈壁上、在肆虐的风沙中走过的令人无比沮丧的日子。
然而,高贵与平庸就在这里就在这时了然由这种姿态在我心中舒展开来,在李娟的文字中我平静地接纳了自己的卑微和虚荣,不再挣扎。沙漠荒滩以及从它怀抱生长出来的风在李娟的文字中显现了坚硬与凛冽的气质,我的生命也曾被这样具有广袤与坚硬气质的戈壁和风润泽过,这种被荒凉和坚硬侵润过的灵魂已经根植在内心深处某一个安静的地方,等待与命运和解。在时间的回望里,我看见尘世的许多苦累已然显现在生命的份量中,我离活成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还需要再多一点内省和面对自己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