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谈教育,很多时候,都是想着教孩子怎么样,但是却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情绪,一味地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扔给孩子,以致于到最后亲子关系变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学历高的人,最后选择了与父母断绝关系;或者有的父母总是说,我掏心掏肺,省吃俭用都是为了孩子,可是最后孩子却丝毫不领情,养了个白眼狼。可是,当我们认真听了孩子们的“辩解”后,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根据对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我们先把家长简单地分为控制型和放纵型。控制型的家长会简单粗暴地让孩子按照他的想法,他要求的那样来做事,必须看到他想要的结果,在完成这个结果的过程,你可能听到的是他对孩子的喝斥、指责,强迫;而放纵型的则是“随便你”,假装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其实是自己不愿意管、或者是不知道怎么管,总之,结果就是随他去吧。你会发现这两种类型的家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家长,很有可能我们的父母是这样的,也有可能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所以,不懂得做情感沟通,情感引导,其实是普遍现象。做家长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需要考试,没有任何考核和KPI,就这么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人做的很好,有的人做的很糟糕。
书名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玩具是什么?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陪伴,玩伴。所以,父母必须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真心实意地和孩子在一起,观察也好,交流也罢,做游戏也行,但必须是真心。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他也不喜欢读书看报,不会讲故事,从小教我的那些东西,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固有的礼仪,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但是,我们的父亲,却深得“人心”。小时候,我带孩子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孩子不太会说话,父亲也不会讲故事,两个人每天的互动就是“顶牛”,爷孙俩玩得不亦乐乎。后来,每次视频,孩子都会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发出“哞哞”之声,这就是情感的纽带。
孩子长大了些的时候,暑假回去,我父亲就会带他到游乐场去玩,父亲的职责就是看好他的安全,保证孩子在他的视线范围内。父亲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始终能够朴实的贯彻“情感”,换来的就是孩子的尊重。
本书主要讲“情感引导”,所以首先要让大家明确的是父母在情感引导中的角色: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导人,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为了能够提供最好的引导,父母应该对孩子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这个了解不是简单地去做几个测试,然后说你知道孩子的性格特征,然后去对症下药,或者简单地说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密切观察、聆听、神父交流、共情等等来对孩子有一个了解。
比如,我曾提及我的孩子说他测验不理想,不及格,初听我们肯定会以为是60分都不到,但是当他告诉,是不到80分时,我才知道原来他给自己设了线。好吧,那就尊重他,按照他自己的要求来。所以,我们不急于对一件事下判断,否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你不了解孩子,就没办法和他建立起情感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