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在努力的活着,有的是为生计、有的是为了梦想、有的是为了财富,今天我要写一写我的父亲,一位年近半百的“追梦者”!
图1 左边位为我的父亲,首次到卖蜂箱的农户家,顺道就参观了一下他家的蜜蜂
父亲年轻时吃了很多苦、家里两个孩子(我和姐姐,相差三岁)都要念书,这笔开销是逐年递增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间地里劳作,除了忙农活,还得管家里喂养的猪牛的草料。一年到头,收到的钱除了交给学校、剩下的就只能勉强贴补家用了!
图2 从安龙县城回家的图中,见路边一户人家院子前摆放着蜂箱,就硬生生在人家聊了半晌
后来,父亲明白了单靠种地和养牲口,光景是好不起来的,至少在我们还没把书念出头的时间里,日子是紧吧的。于是,父亲学了们手艺,熬制麦芽糖,用糖换大米、换玉米、换钱,这样不断的循环,起初成效还不错、喜欢吃糖的人也蛮多的,可是熬糖可是个体力活,每天要从傍晚一直熬到天亮,天一亮,还得将糖用大力拉扯均匀、使糖色金亮亮的,随即就得骑着摩托车、拉着糖,到处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了。
图3 开始专业起来了,都知道穿戴蜂衣了,此二位乃性格相仿、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时间一长,就算身体是金刚之身,怕是也受不了了,父亲又学着跟朋友做生意,开始买猪卖,他从农户手里买入,再用三轮车拉到市场上卖给屠户或者倒手卖给别的商贩。这个生意逻辑简单,算钱也简单,坐着跟农户聊聊天就把生意谈成了,只是要单纯这么简单,那做着生意的人还不多了去了?不简单、一点儿也不简单,买到容易,可还得给猪装车、下车呀,那一头猪轻则两百斤,重可达四百余斤,就一两个人一人拉着猪耳朵、一人拉着猪尾巴,就要将猪拉上车,弄得满身猪粪便不说、猪装上车后两个人几经弄得气喘吁吁了。
我印象最深的事是,那几年父亲吃饭总是急冲冲的,菜刚摆出来,他就三两下菜就着饭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两碗了,吃完还得去装猪拉走呢,时间晚了屠户收够了就麻烦了!
图4 偶然的机会,来自各地的蜂农朋友坐到了一起,交流着养蜂经验,这里没有会议桌,大家却思考得很认真,听得津津有味
父亲是个能人,但他也在日益衰老了,去年的有一天,父亲突然像点视里的剧情一样跟我说,“我想养蜂,你支持不?我也老了,再做生意也做不了几年,我养养蜂,挣点闲钱,老了也有个消磨处,不至于兜里干干净净的,再加上年轻时我就想养蜂了,只是你母亲反对不让养,就一直没养成”。刚听罢,我担心的是父亲不懂技术,盲目的去养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可细想养蜂是父亲年轻时的梦想,我又回想年少时我的梦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的梦想来了。我沉思了片刻,转而对父亲说,“我支持你,不过你年纪大了,首先得做好失败了亏钱的心理准备,其次就是你得先小规模养,先把技术学个明白之后要再想扩大规模稳当些”,说干就干,我紧接着就跟父亲去买了蜂箱、蜜蜂,随即父亲就开启了他的养蜂求学之旅!
图5 要说这个才是最厉害的,有点夺今天的主题了,站着这位是年岁70的,跟父亲是忘年交,哈哈,有机会我好好写写这位老人
父亲勤学好问、脑子聪明、肯吃苦,一开始他跑动跑西的、遇见有农户家养蜂的,他就走不动路了,硬生生的坐到人家院子里跟人能聊上半晌,所谓别人说的始终是别人的经验,你只有亲自去实践,不断发现问题,总结出的经验才是属于自己的!父亲也几次由于经验不足、对蜜蜂的习性掌握不好,导致几次蜜蜂飞走,所幸蜜蜂像是懂得感恩似的,总是飞的不远,就在树上停下了,然后我和父亲就想尽办法招蜂回箱,上过几次当、父亲又加快了学习步伐,也利用上抖音这个新潮软件、在上面有许多养蜂大亨、会记录养蜂技术、会直播给蜂农解疑答惑、传授新的养蜂技术。于是那段时间,父亲每天看直播都是看到凌晨两三点,这要放在学校,那不拿前三名都不在话下!
图6 最后当然少不了我了,写稿写得这么辛苦,哈哈,别说我喧宾夺主,我可是给主角上封面的待遇的哦
我对养蜂是不感兴趣的,不过养蜂的很多专业术语和方法我也知晓个大概,这都是托父亲的福、他每学会弄懂一点新东西、在茶余饭后就会想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听,所以我虽不能做到耳熟能详、也是能说出个道道来的!(后续会再续写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