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担当作闲事此心光明照人间
当山东小伙在考试路上选择与网约车司机合力救助突发疾病的同学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短短7 分钟的 “闲事”,竟能掀起舆论场的轩然大波。在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处世哲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一事件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人们对 “管闲事” 价值的思考。所谓 “闲事”,从来不是无关痛痒的枝节,而是人性光辉的试金石,是社会文明的压舱石。
“闲事” 不闲,它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从原始丛林走向现代文明,靠的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精明,而是守望相助的温暖。试想,如果人人都对他人的困境视而不见,当疾病突发、意外降临,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被抛弃的孤岛?那位错过高考语文考试的小伙,用行动诠释了责任的真谛 —— 责任不是选择性履行的契约,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他在危急时刻选择伸出援手,正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共情。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担当,恰似黑夜里的火炬,照亮了人性的高度。
有人或许会说,“管闲事” 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像小伙一样错失重要机会。但真正的价值,从来不能用一时的得失来衡量。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临终前留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遗言,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真谛。当个人前途与他人安危相遇,选择担当或许会面临暂时的损失,却能收获内心的安宁与灵魂的丰盈。那位小伙虽然错过了一场考试,但他收获的是生命的尊严、道德的勋章,以及整个社会的敬意。这种精神层面的富足,远非一场考试的成绩所能比拟。
“管闲事” 的本质,是打破 “精致利己主义” 的牢笼。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许多人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奉为圭臬,将冷漠当作成熟,把自私视为智慧。然而,社会的良性运转,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善意与担当。从汶川地震中自发奔赴灾区的志愿者,到暴雨洪水中冒险救人的普通市民,正是这些敢于 “管闲事” 的人,构筑起了社会的精神脊梁。他们用行动证明,当每个人都不再对他人的苦难保持沉默,这个世界终将变得更加温暖。 当然,鼓励 “管闲事”,并不意味着盲目行事。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让行善者不再寒心,让助人者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也应倡导理性助人,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方式施以援手。唯有如此,才能让 “管闲事” 的善意之花,在法治与文明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莫将担当作闲事,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放下 “事不关己” 的冷漠,鼓起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这个社会必将充满温暖与希望。因为,每一次对 “闲事” 的关注,都是对文明的守护;每一次对责任的践行,都是对人性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