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凤凰读书社”三年了,接到孙校长安排我作读书交流报告的通知,我惶恐不安!说实在的,我不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在凤凰三班老师们的带动下,连滚带爬、磕磕绊绊地读完了《教育常识》(李政涛)《美的历程》(李泽厚)《美学散步》(宗白华)《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崔允漷主编)《为什么读经典》(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课》(毕飞宇)《人间草木》(汪曾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语文的原点》(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语文究竟怎么教》(张正耀)《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董旭午)等著作。
说句实话,我原先加入“凤凰读书社”,以为大家跟一起读读教师成长的专业书刊,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看到推荐的阅读书目,还有些疑惑,真正读进去后,才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要读的还真不能仅仅是专业书刊,要读的书的品种还真不能少!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需要读一读教育方面的专著。
李政涛先生的《教育常识》,刚看到题目,我很不以为然。我还不懂“教育常识”吗?就连李政涛先生也说:“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真正读完这部书,我才感觉到,这些“常识”已经离我渐行渐远,这些“常识”我有些已经感觉很“陌生”。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自我“唤醒”“教育常识”的过程,是一次自我教育反思的过程,是一次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
我感触最深的两个词:一个是“人性”,一个是“生命”。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教育即生命•实践”“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可是,反思我们的教育和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上,又有多少活生生的生命呢?又有多少所谓的“人性”呢?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且有计划,以人的生长和发展为对象的实践,是针对生命的实践。它在发现、开掘人的生命潜能,进而把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使人成为人”。
在我们当下的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传授所谓的“知识”,学生就像工厂里的产品,是那种标着具体数字的冷冰冰的产品。数字高的就是好产品,数字低的就是劣质产品。至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则很少关注,更少有触及学生心灵的交流与“唤醒”。
“什么时候,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用生长的内在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判断并践行各自的教育实践,这样的社会,就是能够让人真正得生长、得根基、得幸福和得解放的社会,就是我眼中的好社会。”这是李政涛的理想,也应该是我们的理想。
经常翻翻,重拾“常识”,时时反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善待每一个生命,做一个有所思、有所行的教育者。这是我读此书的最大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读一读美学著作。
在此以前,我总以前,美学应该是音乐、美术老师的事儿,我一个教语文的,离“美”似乎有点儿远。
读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我才算真正明白: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场美的历程。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将教参上的内容照搬给学生,如果语文教师只是教给学生枯燥而乏味的考试技巧,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死”的,是没有生命的。我们只有将自己所蕴藏的文化知识、生活体验、个性激情与书本中的内容融汇在一起,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命,才能让他们自愿走近语文,去感受毛泽东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之美,去体味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婉约之美,去发现诸子百家的睿智之美……
邂逅美,欣赏美,我们才能向美而行,为美而歌。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读一读教育改革方面的书。
读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其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这一章节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佐藤先生对汉字颇有研究,他对繁体汉字“學”做了自己的独特解读,他认为“學”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Ⅹ”表示“”,上面的一个表示和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的一个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交往那包着“Ⅹ”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方设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一字体结构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
佐藤学先生的这一解读颇有意思。作为一个日本学者,对汉字做出有关教学理念的解读让我们惊叹。在佐藤学的观点中,他认为,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
佐藤学的观点应该说跟我们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成功典范。
2019年上半年,我在兴化上了一节公开课《昆明的雨》,魏本亚教授在点评这节课时,就特别强调:眼中有人的课才是好课。他说:“教学这篇文章,要以‘学’为主,以‘学’定教。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读这篇文章,难点在哪?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能否理解?”听完魏教授的话,我当时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无疑是敲醒我们,教学要真正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主体落到实处。
新课改已经20多年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敢创新,不敢迈步。这实在在教育的悲哀!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课程设计、综合学习、“学习共同体”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观点,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很有借鉴意义。希望我们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勇气,多一点探索,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读一读文学及与文学相关的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爱上读书,我以为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份类职责。我任教的班级,总是在刚开学时,让学生自带图书,建好班级图书角。本学期再教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我从图书角里找到《人间草木》这本书,课前让一位同学朗读汪曾祺的《冬天的树》,一方面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文学的美,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作品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课中,我让学生对《昆明的雨》和《端午的鸭蛋》片段进行语言的比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阅读汪曾祺作品特色的兴趣。
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去阅读。吴非老师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
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老兵,我深知读书的重要,丝毫不敢懈怠!我明白:教师的阅读,决定着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决定着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在每一个平凡而简单的日子里,我愿意抱着老而弥坚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阅读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加入读书社吧!阅读,亲近文字,就像接触到天然而珍贵的化妆品,让我们由内到外焕然一新,变得年轻,变得更有活力!
阅读越精神,阅读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