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二十五)
2022年4月15日
三: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
作者解释“与感觉有关”是一种真正的感官性,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和起定向作用的因素,是纯粹感觉刺激的事实,客体激发主体完全定向与感觉-印象,与此对应的是直觉的态度。直接的感觉是区分直觉的态度的标准,依靠思维或感觉的紧密融合,在直觉面前心理内容同样以准幻觉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推测詹姆斯用词的哲学涵义来定义“感觉论的”和“唯物主义的”,此时,唯物主义是一种将物质作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的态度。这些价值具有事实性,是客观而具体的现实。对立面是将观念看成具有绝对价值的唯心主义(非道德的唯心主义)。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是与内倾的观念主义相对应的,唯物主义者也可能是一个道德的唯心主义者。
四:乐观主义对悲观主义
作者认为乐观主义与詹姆斯的类型观点没有任何关系,詹姆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把唯物主义的视点与悲观主义视点看作一回事,所以他把“感觉论的”“唯物主义的”和“非宗教性的”强加于刚性者的身上。
五:宗教性对非宗教性
詹姆斯以观念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把宗教性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态度,宗教观念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2022年4月16日
接上
同样宗教情感也决定着宗教态度。
在心理学角度,一个人定向于上帝观念或是定向于物质观念,只要这种定向占据绝对的地位,才可称为“宗教的”。此时,事实就与观念或原始意象一样拥有了绝对物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将对事实的绝对屈从描述为非宗教性的。刚性的人有经验主义的宗教。詹姆斯将经验主义者表述为非宗教性的行为是因为他把宗教理解为现代文化的现象(客体决定了科学,主体即主观观念决定了宗教)。当然,这只限于意义而言。将作为隶属于人类文明的哲学家,若将一半的文明人划归为非宗教性的是不可取的,如原始人的心理中宗教功能是基本成分。
六:意志自由论对宿命论
对经验主义者而言,外在事实使他必然将产生因果性的思考并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当成公理。在心理学角度,其内在心理过程开始即隐含了对外在事实的认同,从而通过移情被无意识地投入到了客体中,表面上是客体被移情类型同化了,但另一方面客体影响了主体,迫使主体异化于自己。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动物或祖先神灵异化于自己的心理可见的现象,圣徒身上的烙印(圣痕)也与此类似。
人类心灵的异化能力将客观的因果联系移情于主体,经验的态度在本性上会对人类相信内在的自由造成阻碍(因为缺乏任何论证的可能性),在占据优势的客体反证前,人类的这种模糊的不确定性的自由感没有任何作用,其宿命论结局可想而知。
唯心主义的实质是观念的无意识的激活,天性所形成的观念缺少内容而不能表现出来,也不能呈现于意识,但在一开始他就是活跃的,这种无形的内在决定因素,超越外在事实居支配地位,将自由与自由的意义传于主体(主体内在的同化了的观念),主体因而产生了与客体的关系上是独立和自由的感觉,观念成了定向因素的原则便将主体同化了,就如同主体借对经验材料的形构来同化观念一样。原始意象经由主体无意识的内在移情而传给主体一种独特的力量感,这也是主体感觉到独立自由和生命永恒的理由。在纯正的唯观念论(唯心主义)的情况下,其必然结局就是信仰的意志。
外倾型对客体的执着,移情,认识以自发的依赖而得以区别于内倾型。外倾型受客体的影响程度与他努力同化于客体程度是相同的,内倾型在面对客体时能保持自我坚守,依赖观念,可摆脱外在现实而获得内在的自由感。
七:一元论对多元论
作者认为只要是定向于观念的态度就必然倾向于一元论,观念有等级的特征,无论是源自于抽象过程中,还是作为一种无意识形式的先验存在,即便观念是多元的,也总有一方会取得优势地位,定向于客体的态度总是倾向于多元的原则,因为客体性质的多样性需要有多元性的概念进行适当的解释,倾向于一元论与内倾相似,而倾向于多元论则与外倾型相似。
八:教条主义对怀疑主义
一个人定向于观念,会将经验教条般的塞入一个固定不变的观念模式中。定向于客体的思维者来说,开始即怀疑所有的观念,关注的焦点是免受普遍概念的干扰,此组对立说明了詹姆斯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与作者的类型观相似的。
第三节 詹姆斯类型观的总体批判
詹姆斯的论述与类型的思维性质密切相关,他所用的词过于宽泛,没有把类型对立作为一种简陋的程式总结出来,只能从整体进行把握。詹姆斯是关注到气质在多样的哲学思维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性的第一人。他实用主义研究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调解因气质的差异而引起的哲学观的对立。
实用主义来自英国哲学(代表人物席勒),主要观点是:认为“真理”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际效用和有用性,而其他的观点对此真理观是否提出并不重要。
詹姆斯从类型的对立来阐述他的实用主义。这种对立在中世纪是以唯名论与唯实论出现。詹姆斯以心理根基为出发点致力于实用主义的研究,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接下来作者谈到柏格森关注到了直觉的作用,但实际上他的方法是理智的,尼采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直觉的这种来源,于叔本华和黑格尔而言,直觉居于理智之下,而在尼采那里,直觉则居于理智之上。
实用主义以完全的屈从为先决条件,所以在解决两种“真理”之间的冲突时必导致创造性的枯竭,对解决对立的冲突这一问题上,概念主义的理智性调解与实用主义的批判同样无效,必须通过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使对立双方通话,实用主义排除偏见,可看作是一种过渡性的态度。尼采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开辟者,而德国哲学上的路标人物则是詹姆斯和伯格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