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二十二)
2022年4月8日
第六章 心理病理学中的类型问题
精神病学家格罗斯在其著作《大脑的功能》中用其心理病态低级状态范围内的经验材料进行讨论,他认为“次生功能”就是“原初功能”出现之后脑细胞开始活动的过程。原初功能产生确定的心理过程,相当于细胞的实际运作,是化学压力的释放或化学分解的过程。次生功能是一个复原的过程,是一种借助同化的再建。能量释放强度决定了其运作时间的长短。格罗斯认为次生功能对后续的联想线路产生的特定而明显的影响,将联想的选择范围限定在原初功能所体现的“主题”或“主导观念”上,持续言语现象可证明这点。
作者认为持续时间长的次生功能在一定时间内对连续联想产生的影响更大也更明显,较短期的次生功能更频繁的运作,心理图像表现为一种不断更新的对行动和反应有所准备的状态,即某种心理错乱,一方面也想过于简洁而且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存在各种不同价值的异质观念,即威尼克所说的“观念齐平”的印象,由此形成了一种感触性的肤浅,缺少长期的次生功能,对抽象过程产生影响较大。这种类型的人是非批判性的,盲目的,妨碍记忆。,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兴奋与热情都很短暂,缺乏品位。在思维方面的特征则是倾向于再现和对内容的有序编排,缺乏抽象与综合。
格罗斯称这种较短期的次生功能的类型为“浅层意识的低下状态”,相反类型则为“聚敛意识的低下状态”(次生功能得到强化,持续时间长)。此类型原初观念强,联想选择此线路前行,使“主题”实现和深化,但也因此使联想限制在了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思维丧失多样性和丰富性,出现了某一特定观念的集束(情结),格罗斯称这种观念集束(情结)与外在事物联系中断的封闭状态为“不相接”,众多观念集群(集束)之间联系松散在外在表现为不和谐的不相接的人格。病态方面就表现为强迫性或妄想性的观念。在此,作者用偏执妄想性观念来解释这种情况,偏执妄想狂对集束(情结)内容的过度精确而严格的阐释程式,格罗斯称为“联想的恐惧”。
没有充分连接的集束增多,欲力向内聚集,这种情结畏惧与外界联系,对动物或植物倾注巨大的爱作为补偿,内在过程活跃,但是作者也说明,在所有外在生活都被遇上而产生的所有心理内容普遍一致和整合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新刺激会使次生功能引发的内在路线变得更为复杂,治疗这类轻症者可以隔绝一切事物,但对较为严重的患者,减低原初功能的强度则是唯一的治疗方式。
接着,作者从感情方面相当特异的现象来区分这种类型,突然的情感爆发,自我防御与沉默交织在一起,古怪,过于关注自己,激情的刺激会使它们变得懦弱,刻意回避外界,反过来又造成无法掌握的回应的印象。情感存在与生命相分离,这种“忧郁症”就是此类型的典型特征。
格罗斯描述了两种类型在正常范围内体现的个体的生理差异,拥有浅广意识的类型倾向于实践的层面,感情生命是原始的。情欲的集束(情结)与其他观念的集束(情结)之间的关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是“高级人性的真正标志”(格罗斯语)。次生功能发展延长,外倾者心理活动主要体现在外部事件,用外部材料来定向自我。作者用“超越不了猥琐的层面”这一评断来观察外倾的性格还是很准确的,对于内倾型来说,格罗斯创造了“不相接的人格”一词。内倾型综合能力主要用途是建构集束本身。在这种类型中性欲情结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力追求或寻求享乐,彼此孤立,激烈的强迫性的心理症。
格罗斯说深度意识是“内省的个性的基础”,其冲动是“努力内向”,应把事物看成是组成观念或大群观念集束(情结)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这一论点与关于唯名论与唯实论以两种观点在古代的代表(柏拉图学派,麦加拉学派与犬儒学派)的讨论相符合,格罗格是天生的唯实论者(经院哲学意义上的唯实论)。内倾者有强大优势的自身观念,“他的感情生命总是个体性的,因此往往于社会而无益”(格罗斯语)。作者认为必须对此进行批判,他说格罗斯所描述的是内倾型理智型,外倾型的情感是一种用于适应的工具(已分化的拥有个人化的情感),内倾思维型的深层情感是“真正的激情”。虽然格罗斯的陈述符合普遍性规律,但源自主观性的陈述仍是错的。
格罗斯把从内、外倾型中总结出的主体称为“文化天才”(与“抽象的发明”相对立)和“文明天才”(与“实用的成就”相对立),但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两者均已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