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七)
2022年2月17日
接上:
这种集体本能的力量联合流入个体与自我的兴趣汇合在一起,是那种对于个人的意志力或勇气来说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了可能。
对于席勒而言,当代事件的刺激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冲突的工作。作者引述卢梭著作《爱弥尔论教育》来说明这种冲突。
卢梭与席勒两人对过去理想化十分执着于高度的评价,但二人不同,前者是回归到自然人那里,席勒却希望回归到“希腊天国”的人那里。
作者又引述卢梭的其他章节的论述,指出卢梭所认识到的对个性的压抑是自古就有。在集体心理角度只要不是直接服务于集体目的的个体发展都是令人生厌的。功能分化所造成的某一单一功能的发展仍会受到集体观点制约,并最终产生对个体自身有害的结果。
两位思想对早期人类心理状况的错误判断,让人误认为他们具有更完美的人类类型,且较高阶段的类型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倒退。此即异教思维的遗留。近期的心智运动以及文艺复兴以来对异教的日益回归即为此结果,也因而决定了人类的教育方式。
在此,作者引述席勒的话用来说明对于作者而言与席勒的目标不谋而合。此引文表述的是对希腊模式的倾心,当然也有其局限性,他追溯的应是人,仍只是存在于半神性特征的英雄时代。在那个时代的心理事实就是越是充满生命力的美,就越要超脱于充满悲哀、痛苦、肮脏的现实之上,唯有如此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所有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美的对立面才是他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此时,席勒思想家性质占优势。但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了他的诗人的一面,对美大加赞颂。这种潜藏在我们无意识之中的美,与我们紧密相关,是我们身上的远古人,也是思想家身份的席勒所指的那个古希腊的典范。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释放潜在能量的道路以使我们的片面分化平衡,使劣势功能直接转化成优势功能,或者在两者之间完全永恒运动也不是不可能。能量的高级形式以及低级形式只能在中间水平上进行平分,且获得的价值比原初价值更低,教育也是如此。席勒主观上排斥经验所显示的不可避免的下行的趋势,另一方面又让逻辑理性为感情服务,据此想达到使逻辑理性建构起最终达成原初的目标的程式。
卢梭也有同样的错误,国家的法律与自然的法律,所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种妥协,我们必须得在自然与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单纯的理性的调和。
诗人身份的席勒呈现的是一种哲学的姿态,理性揭示了欲望与经验两者之间的矛盾,但并未能真正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找到一条对生命来说能真正接受的道路,所以,我们应该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席勒所论述的内容,这种象征会以哲学概念的形式存在,此时,可与席勒身上的哲学气质形成统一。
席勒对于对立的本质的研究告诉我们,难以克服的阻碍会导致我们的目的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变成我们自身的分裂,作者在此进行了解释。与客体冲突的“内向投射”所产生的内在的分裂释放出某种感情因素即内在的不和谐,也表明我们正在感受我们自己,这也促使我们对我们自身心理相对立的活动予以探究。席勒据此发现了自我与其不断变化的感情状态之间的二重对立。意识的自我功能相对稳定,和自我与集体的关系,这两种因素都存在于人的心理当中,在这些基本事实面前,内倾型认为自我的观念是意识持续发挥决定作用的标记,相对的就是与客体的关系或感受性,外倾型则相反。内倾型(在恒定不变中认识自己)“个人”完全等同于自我,外倾型(在不断的变化中认识自己)个人却又等同于他的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