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6日晚21:00时,在“纸上电台53期樊荣强老师分享群”听了樊老师题为《用“元学作”方法搞定文章写作》的分享,受益匪浅。
樊老师通过把脉、思维、聚焦、套路四部分进行讲解。其中思维中的“元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是一个过程,思考=提问回答。也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答案。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专业书中,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苏格拉底式提问。
所谓苏格拉底式提问,说白了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是通过采用对话式的提问方式,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的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一问一答,认知、行为即刻显现眼前,有种真理越辩越清的感觉。
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受过训练的实践、有意义的对话为依据。
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教师苏格拉底认为,受过训练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通过逻辑的思维来验证观点、肯定他们的正确性。
这一技巧要求教师表现出对主题并不知道,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借助于这种“问答交流”,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知识。
想想这“苏格拉底式提问”和樊老师的“元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思考是个动词。思考是两个词,它既有思的形成,也有考的探究。在我看来,单单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专注地思考,深入地思考。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思考有很多方法:
有通过图像的静态或动态对意向进行的加工,它具有视感效应的形象法;
有根据某一法则(概念、定理或公式)的推理与演算而进行的总结与综合的归纳法;
有对意向进行的反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逻辑推理的逆向法;
有在推理的过程中,加入新鲜的内容的移植法;
有对新旧的信息内容进行捏造、扭曲与同化的聚合法;
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聚合的水平法;
有单方面或某一角度进行的归纳的垂直法;
有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并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意向进行的推理与演算的发散法;
有顺应某一架构进行归纳的演绎法。如:按照一定的时间、路程、思想或观念来归纳等等。
思考快与慢,取决于你的脑容量。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考,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思考越深刻,思想越深邃,文章的深度广度随之提高,魅力也自然显现。
提问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发现世界大不同的发端。爱提问的人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世界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我想去看看钱包却不允许?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的?他的生活是那个样子的?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相遇?为什么有的相遇只是擦肩而过?为什么有的相遇却会产生火花?为什么有我喜欢的人?为什么有我讨厌的人?被我喜欢和被我讨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当我苦思冥想而不得答案的时候,我会多方寻求。向外我会借助书本,别人的经验;向内我会拷问内心,触碰灵魂。内外兼修,希望有醍醐灌顶的感悟。
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越深刻,给出的答案也就越清晰明了。
我为什么要写作?写作能满足我哪方面的要求?我的写作水平停留在哪个阶段?如遇写作瓶颈,我该怎么办?如何走出瓶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连串的问题,要我逐一给出答案。在才华还不足以支撑梦想之时,我们能做的只有默默耕耘,寻求答案。千万不要犯懂的太少,想的太多的毛病。沉下心来,热爱过程,看淡结果。
写作的时候要认真而专注,把害怕失败、担心对手、怀疑自己这样的杂念通通扔到脑后。
当你完全沉浸在你的写作当中,形成了自己的心流,自然就达到了身心合一的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人剑合一的状态,所向披靡,自然无往而不胜。
习大大教导我们说: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
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套路,接下来便是孜孜不倦地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努力寻找挖掘,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不然满世界都是特朗普,也会让人觉得特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