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一五) 【原书卷八·六六】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漫斋语录》,笔记或诗话著作。宋佚名撰。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卷数不详。其成书当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后,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前。佚文散见于《诗人玉屑》、《竹庄诗话》、《修辞鉴衡》等书。据现存佚文,该书似以论评为主。其诗学见解,主张“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认为“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幾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又多谈句法、句眼、炼字,强调学古人而能“自得”。又称:“大率诗语出入经史,自然有力,然须是看多做多,使自家机杼风骨先立,然后使得经史中全语作一体也”。凡此,皆似以江西诗法教人作诗者。
下语,释义:1、措辞;用语。宋苏轼《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词:“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2、迷信谓鬼神借活人之口为它代言。 宋范镇《东斋纪事》卷五:“三司副使陈洎既卒,数下语处其家事……所凭而下语者小婢,才十二岁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梅尧臣一见,便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诗,用意要精深,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下语要平淡,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而精深与平淡,恰是一对矛盾。过于精深则常人难解,过于平淡则浅白无味。只有拿捏准确,才是恰到好处。刘勰《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写个千百首诗,就想拿捏准确到位,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