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买东西,不管是什么都会收取7%左右的税——如买的东西标价4新币,需要实付4.04新元。这种体验在中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给人的体验十分不愉悦。
这正是“损失规避”的消费心理在作怪。
比预期的要多掏腰包,给人的感受是有了损失,已经获得的再失去也是损失。人们本能的对损失更加敏感,且得到的快乐并不能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状态叫损失规避。
培训课程设计why-what-how的结构好像也可以利用了这种心理呢。
一般在why部分讲培训带来的价值、收获,其实也可以讲如果不学会有什么损失,从而激发学员的损失规避心理,为避免损失而打开学习心态。
这样思考对不对呢?请老师和各位仙子指正。
如果是这样,再设计培训内容的why时,分别从利益、收获、可能的损失来考虑
继续赶飞机,明天一并将简笔画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