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是一部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体例的赋学理论著作,系统概括了赋的风格特质与创作方法。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魏谦升(1797-1861),字滋伯,号无无居士,浙江仁和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痛感学界有《诗品》《词品》《画品》而无《赋品》,遂仿《二十四诗品》创作此书,填补了赋学批评的空白。全书以典雅文字将赋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每品以诗化语言勾勒特质,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学美感。
二、文本结构与核心内容
《二十四赋品》分为三部分:
1. 源流论(第一品):
追溯赋体起源,强调“摛文铺采”的本质,以“岷山导江”“昆仑万派”喻赋体源流之广。
2. 创作方法论(第二至十六品):
涵盖结构、声律、情韵等技法。例如:
结构:以“大杗细桷,必构众材”喻赋需精心布局,如“五凤楼”“铜雀台”般稳固。
声律:主张“如珠好语,一一穿成”,追求音韵和谐如凤鸣竹管。
情韵:以“青衫掩泣,红豆相思”等意象,强调情感表达的细腻。
3. 风格论(第十七至二十四品):
品评赋的艺术风格,如“宏富”(辞藻华丽)、“丽则”(典雅适度)、“短峭”(简洁遒劲)等。
三、价值与影响
1. 理论价值:系统总结了赋的创作规律,填补了“赋品”空白,体例整齐,论述全面,为清代赋论高峰之一。
2. 文学价值:文本本身辞藻优美,兼具理论性与艺术性,可视为赋体文学的典范。
3. 学术影响:为后世赋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启发了清代后期赋话的创作形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