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诺依缘
随着“双师”比赛的结束,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刘三姐工作室上的一节直播课,当时,也是磨了好多遍,才上的,上完之后,我也是以这个为主题,写了反思。之所以,说是“直面痛点,获得成长”,是因为我觉得从一开始,报名比赛,我就是这样的想法,我想“上课是我所有技能里面最弱的一项,我怕自己搞砸。我这人心理素质不好,心态也不好,容易崩塌,一有比赛什么的吧,心理压力会很大,心理负担会很重。”“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好好地磨练自己呀!”心里还想着另一个声音。“对,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弱点,直面痛点,获得成长!”就这样,我爽快的答应了华校去参加比赛。
备课的过程千回百转,一开始的想法是上识字方法的1+x,后来因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我果断放弃了无畏的挣扎。改上常规课,在参考了大量课例之后,最终选定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小毛虫》。之所以选定这篇课文,跟我自己的喜好是分不开的,我觉得这篇课文真的写得特别棒,特别是小毛虫的成长经历,还有它成长过程中那种心态,我认为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那句“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我觉得于我来说真的很受用。选定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起来,看教师参考用书、搜集观看这一课的教学课例,在众多的课例当中,我最喜欢有个叫苏青老师的课例,整节课脉络非常清晰,上得非常扎实,是我最最喜欢的风格。于是,我就参照这节课例,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合了其他我觉得看起来还不错的教学环节,修修补补,就有了我们第一次的试教。第一次的试教并不好,尤其是时间的把控上,多出了7.8分钟,当然,还有很多环节设置得也不合理,都不知道在那里干嘛,上完之后,磨课团队也都觉得问题很多,比如:生字词的学习脱离语境呀,然后练习的出示没有必要,为了练习而练习,最重要的是,小毛虫这个完整地故事这样割裂开来是否可行,就讲一点点开头,起伏都没有,就光讲小毛虫可怜、笨拙,真的好吗?还有,这个课文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一篇一篇过来的,这样直接就上后面,是预设学生学了,还是没学呢?我一听,瞬间就蒙了。花了几天时间备出来的教案,居然被推翻了,而且还可能连课文都要换,我的老天,灭了我吧!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都觉得第二课时会更好,好吧,那就第二课时吧。自己学校的磨课团队还有沙石的彩莹老师都觉得还是上第二课时更好,然后,我和谢老师周五、周六、周日又一起,看了很多节第二课时的教学课例,参考了很多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想法,备出了第二课时的教案,当我们准备课件的时候,接到了马老师的电话,她给出的建议是我们就上第一课时挺好,因为我们本来的框架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细节,比如词语与语境割裂,应该充分的运用随文识字,还有一二自然段写小毛虫的可怜,是非常生动有趣的,想象的空间相对也比较开阔,作为比赛课来说,是非常有挖掘价值的,所以马老师给出的建议是:上第一课时,就在语境中识字,也就是随文识字,读出小毛虫的可怜和笨拙,再充分发挥想象把故事讲有趣。挂断电话,瞬间觉得无以言表,好像不需要怎么改动呀,真好!但是第二课时,我们也备得差不多了呢,怎么办呢?干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起备好了。就这样,我们又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改好了第一课时,备好了第二课时的教案和课件。本来想着下一周试教一下第二课时,让大家看看我们到底上哪一个课时才好,但第二天一早,书记就跟我们说,敖校请了余老师来听课,就在下午第一节或者第二节,我一听,这还了得,赶紧去准备板书了。当时因为第一课时我们试教过,觉得会更充分一些,所以决定上第一课时给余老师听。找图、编辑、打印、剪贴,一个上午匆匆溜走,还有教案没有记熟,又拿着教案背起来。还好,后面接到通知说,周二再过来,太好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充分一些了,当时心里这样想。周一那天下午和晚上,我都沉浸在背教案当中,背着背着有了新的灵感,又在教案上面进行添加。由于我主要负责后面讲故事的部分,所以花了一些时间思索,怎么样才能在教讲故事的方法时更有趣一些呢?我问自己。有了,设置一个情境吧,就说有金钥匙送给大家,然后我的那两种方法就是金钥匙,借助图片讲故事,借助词语讲完整。那天上课的情形已经不是特别清晰了,上完之后又坐下来评课,这次的评课是余老师带着我们一起,余老师高屋建瓴,看问题非常全面,评得也很仔细,他肯定了我们的框架,大框架没有问题,但是分工存在问题,我们的双师有这么几种分工,基础加提升,课内加课外,一个1,一个X,既然选择让年轻老师上基础,那么就把基础上到底,写字也是基础,应该让年轻老师上,骨干老师就专门攻破重难点,上好讲故事这部分。接下来,他结合课文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课文的编排、课文的解读,他都详细的告诉了我们,甚至还自己亲身示范,特别是在读出小毛虫的可怜这里,余老师读了又读,让我看到一个市级教研员身上很接地气的一面,没有太多太多的理论,而是像平常的磨课一样,一点一滴的,从头到尾的帮助我们理清楚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自己我们的分工,还有大致的流程,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有收获,在讲故事这里,余老师说老师的语言要再亲切一些,要着重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好,借助插图讲,借助词语讲都是讲故事的好方法,是非常不错的。当晚,我和谢老师又一起消化余老师讲的那些东西,本来谢老师说她的那部分就自己消化来着,但她发现,余老师讲得很多地方,她不太明白,所以最后还是来了我家,跟我一起梳理。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关于讲故事的两把金钥匙:借助图片讲,借助词语讲,这两个,我费思劳神了很久,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许老师,他结合上次接力杯的教学经验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因为上次许老师讲得也是复述故事,复述故事是从一年级贯穿到六年级的一个点,我们的教材对每个年级每个时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我选的小毛虫这一课刚好又是讲故事的单元,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讲故事的目标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几件事:首先,把一到六年级所有讲故事的点梳理了一遍,确定自己定的目标不会拔高,也不会太简单,而是根据教学循序渐进的;(出示梳理图片),我们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就有借助图片讲一讲得要求,所以借助图片讲肯定是可以的,可是借助图片怎么讲呢?还有借助词语,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也有借助词语讲一讲的要求,但也对借助词语怎么讲没有具体说,怎么办呢?我发现这个时候的自己,真的非常需要理论的学习,我迫切的需要去读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于是我搜了一些关于小学讲故事的论文(截图),这个时候真的是学习佳机,我在百度上搜了好多篇关于讲故事的论文,一口气读了十多篇,真是如饥似渴呀!这里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敖校,她非常关心我的这次双师课,在得知我想不通、很匮乏的时候,她找到了一本小学语文杂志给我,就是这本语文杂志,帮了我很大的忙,里面刚好有一篇论文,就是论述低段的讲故事(再查),所以才确定了是借助图片有序讲,借助词语讲清楚,其实,我在讲清楚和讲完整这两点上也是花了一些时间纠结的,到底是借助词语讲清楚还是讲完整呢?我又细细思量了一番,对,就是讲清楚。因为小毛虫这个故事我没有完全讲完呀,所以不能说讲完整。在整改好第四遍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试教。框架定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语言的问题了,刚好第四次试教的时候,刘彩莹老师来了,而她刚好就是一个语言大师,我踩准时机,让她专门给我们听语言,提问、过渡、评价,一句一句,可以说刘老师真的非常细致,那天我们的评课持续到下午2点多,连中午吃饭都在评,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语言从之前的生硬、冷冰冰走向了既有温度又有亲和力,特别是我后面讲故事的语言,引导性和指向性都强了很多。
就这样,课大致成型了,接下来要磨得就是人了。为了对课堂有更好的预设,做更充分的准备,在赛前的前两天,我和谢老师还在试教,我们在录播教室试,在多媒体试,针对出现的问题又再次进行修改,这里特别感谢敖校,为了让孩子更对小毛虫的可怜有更强烈的感受,在朗读其他昆虫的生机勃勃时设置了一个引读,这个引读的内容就是我们的大才女敖校想出来的,效果特别好!最后一次试教,问题聚焦在我的语调上,长期以来,我一贯的腔调都是往下走,我自己一直没有发现,而我的搭档谢老师她的声调是非常高的,为了让我们两个听上去更加和谐一些,所以我决定磨磨我的语调,在比赛前一天,我先后找了丹丹、志书、富平、芳菲、谢校、邱俊一一给我打磨我的语调,特别是芳菲,真的特别感谢,当场给我示范,应该怎样说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我满腔的激情,还有邱俊和谢校,带着孩子在我家待到晚上10点才回去,真的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