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所述貂蝉以美人计诛董卓之事,思来观者必然熟识。
然,饶其何等家喻户晓,其身份却仍扑朔迷离,尚未见底。貂蝉有名无姓,不知出处。需言,有人将貂蝉写作貂婵,认为婵乃用以彰其美者。
至此,现二者之关乎貂蝉之名中“蝉”字:一为蝉,一为婵。其中尤以“貂蝉”更为认同。
然,名之俱异者实存否?何者为实?且古籍之作亦无关乎貂蝉之记,然文学之作中却多有描述。
于《三国演义》之中,貂蝉无疑为其中所现鲜少女子中最夺目光彩者。正因貂蝉其人,方才存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吕奉先大闹凤仪亭,董卓遭戮宫门前。甚而加速东汉末年军阀战乱时代之终,促成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之崛起,使已风雨飘摇之汉室江山得以延续。
大文豪金圣叹亦评曰:“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
然,于演义体小说中,吕布白门楼殒命后,此胆色俱佳之奇女子却自此了无踪迹。至于其后事,虽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不免令人疑窦丛生。
依《三国演义》及诸演义之记,貂蝉涉及王允、吕布、董卓三者,若真存此人,想必正史必有言及。然,三者事迹均已载入史册,却无貂蝉其人。于《三国志》《后汉书-王允传》中详记王允、吕布诛除董卓之事。
《后汉书-吕布传》《三国志-吕布传》均记二者。
一则为:董卓命吕布守中阁(内厅),而吕布“私与傅婢情通”。于此,吕布“恐事发觉,益不自安”。唐代颜师古注于《汉书》:傅婢,乃打理其主衣余衽席之事之侍女。此吕布私通者,应为董卓宠幸者,否则吕布无至感“益不自安”。
另一则为:吕布稍不如董卓意,董卓拔手边戟扔去,幸而吕布眼疾手快,身子一侧,躲过飞之戟。后吕布与董卓赔不是,董卓亦示宽恕,然吕布“由是阴怨卓”。吕布述以王允其几被董卓杀之事,王允感时机已到,故将诛杀董卓之密谋相告,以其为内应。
吕布始碍于“父子”情分犹豫不决,王允启发道:“吕者,与董卓本非骨肉至亲,今汝命忧心不及,何提父子之情?董卓掷戟之时,可思及父子情?”吕布以为理,应之。后经周密布置,趁董卓朝会之际,吕布终将董卓刺杀。
于《后汉书》、《三国志》中均提及一傅婢,勉强视之为貂蝉。然其与王允毫无相干,王允何能以其施“美人计”。
再者,此傅婢仅为董卓与吕布决裂心理因素之一,而非形成诛灭董卓之事之核心者。
而于《后汉书-董卓传》中,则既无貂蝉之影,亦无傅婢其人。
书中有言:其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密谋诛杀董卓。有人或知此事,故负一写有“吕”字之布行于街,边走边唱:“布乎!”有人将此事告于董卓,董卓不知其意。
汉献帝三年四月,皇帝大病初愈,于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着朝服欲乘车进宫,还未起程,拉车之马忽受惊,将董卓摔于泥中。董卓回家更衣,其妻觉不吉,阻他进宫,董卓未纳其妻建议,却加强防卫,吕布等人捍卫前后。
王允、士孙瑞秘密将此事告于皇帝。商议后,士孙瑞予吕布讨卓诏书,同时令骑都尉李肃及吕布十余心腹勇士着卫士服,伏于北掖门内。
董卓及至门前,马受惊不行,董卓觉查古怪,欲打道回府,后经吕布力劝方续前行。董卓进北掖门后,李肃挥戟便刺,然因董卓盔甲厚重,仅伤其臂。董卓掉下车,环顾四周大声呼:“吕布何在?”吕布答:“有诏讨贼臣!”
董卓知大势已去,大骂道:“庸狗,怎敢做此般之事?”吕布亦未有所答,举矛便刺,周遭士兵知趣,一拥而上,终斩董卓。
此记中明言,董卓被杀,王允乃主谋,吕布为具体执行者,于貂蝉无关。至此,可确貂蝉其人、其事纯属虚构。
而《后汉书》《三国志》中所提及之傅婢,恐便为后世好事者、小说家笔下附会之貂蝉之样本。
且需注明一事,“貂蝉”之名却并非罗贯中所创,早于宋代便已存在,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然此“貂蝉”并非二八佳人,而喻指达官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