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对金钱的认知和态度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认知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哲学上说,意识决定行动,拿我个人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小时候我母亲就对我在金钱上比较苛刻,每花一笔钱都要报备。又要交辅导费了,母亲的脸一下就冷了下来。虽说这钱是必要的,母亲也一定会给我,但一整个晚上气氛一定会很压抑。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将来一定不要伸手跟别人要钱。所以上大学的时候就做兼职,赚的零花钱用来买衣服,直到现在总结我爱买衣服的原因,我还是会归结为母亲从来不主动给我买新衣服。有的人是在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但这个治愈,是我自己花钱的。
大学毕业那年,其实我已经攒了小一笔费用。爷爷突然去世,去世的时候给奶奶攒了一大笔钱。自幼是爷爷带大的,除了骨肉分离的伤痛,更是对爷爷的惋惜。辛苦了一辈子,勤俭了一辈子,日子好了起来,却一天福也没享受到。我突然觉得金钱在生死面前轻如鸿毛。我把仅有的那么一点积蓄用来考了车票,考了证书。以后每个月的生活费以外用来买衣服,旅行,参加比赛的机票住宿。
疫情之前,我是没有积蓄的,疫情让我对经济有了危机意识。好多小企业经营不下去,是第一批倒下的,接下来大企业呢,虽然能开得上工资,但是很多都是贷款。很多大企业裁人,精简部门。可能说不准什么时候我的一日三餐也没了着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的要考虑自己将来会不会生病,将来自己如何养老。从此,开始试图减少生活上那些不那么必要的聚会和活动。
对金钱的态度,其实更像是人生的态度,一开始我们觉得很重要的时候,我们用力去抓,却发现怎么也抓不住。后来,我们觉得它好像也没那么重要,没有它的日子里好像生活也没有那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时,面对窘迫我们就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