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北大女学生的作文《卖米》,作者母亲的那种渴望和卖不出去又挑回家的无奈,全文没有华丽的修饰,看完却早已是泪流满面,那种心酸字字体会。曾我也经常陪着母亲去赶集卖枣,卖梨,卖青菜和花生瓜子。
小时候家境贫困,父亲是个木匠平日里给村里邻居盖木房做家具但工钱也不多,家里所有开销基本都是靠他,生活很拮据。母亲就在家拉扯我们三姊妹,每年养头猪过年,养头牛犁地,养几只母鸡下蛋,除此之外还经常逢赶集背点自家菜地里的葱、菜、走路去离家两个小时的集市卖了补贴家用。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一次母亲一早去赶集背了点野葱去卖,说卖了买盐回来。结果傍晚回来时两手空空,说没人买,扔河里喂鱼了。我心里一阵酸楚,脑海里浮现出母亲在炎炎烈日下站河岸边绝望的身影和无奈。
初中时因为乡里的集市离学校不远,中午知道母亲来赶集就去帮忙守摊,我知道又是舍不得吃的葵花籽和花生背来卖。母亲去街上买日用品了,我就守在摊边和其他人一样顺着路边坐成一排,把背篓里的花生瓜子放面前,有人过来问价就站起来招呼,母亲还教了我称秤,一斤在那,两斤在那。她不在时我也卖了两斤,特别有成就感。后来邻居家的梨熟了,没时间挑去集市卖,都被鸟儿啄落在地上了。母亲见状就五十元承包了下来,第一次发现母亲有生意头脑的我不禁全力支持。然后母亲让我爬上树,把一个个又香又甜的梨摘下来和她背着一路挨着开商铺的店一直卖到集市上,我负责吆喝询问,母亲就背梨称秤,口渴了就吃一个来解渴,母亲吃力的弓着背,背着一大篓梨蹒跚的走走,马路上溅起的灰尘早已看不见她鞋子的颜色,阳光下她肩上那两道被背篓带子勒红的带印格外刺眼,真恨不得马上来一大群有钱人一抢而空啊,母亲也能少受点罪。有时候是妹妹陪母亲一起去卖的。以至于现在回家别人都会说“这个不就是小时候和她妈卖梨的那个小菇凉吗,都变样了哈”然后就和不知情的嬢嬢讲个不停,我微笑着默默走远。
母亲总是想着找挣钱的门路,田地里的田螺都抠起来洗净和小妹去卖,卖不掉又背回来倒在田里......
我陪着母亲一起看久了都被影响了,平日放学和暑假我也闲不住了。山上的金银花开了,我就一边放牛一边把黄的,白的金银花藤割在背篓里,回家慢慢摘下来晒干,赶集时带去卖了买漂亮的凉鞋,穿在脚上无比的珍惜。野花椒香了也去山里找来割回家,烈日炎炎,中午山上人们都回家休息了我都还在寻找,白天去山上找,晚上一家人帮忙摘下来晒干,晒干后比较轻一大袋都只能卖十几元。
一次老师说每个人都要买本《中华字典》,我回家就给母亲说了,母亲说没有钱给我马上去买,让我等几天。一天中午,同学说楼下有人找我,我从宿舍飞奔下楼,看见母亲穿着一件红色衣服和解放鞋站在操场四处张望。我心里不是滋味的有点责怪她,怎么穿这样就来学校了啊,但当我看到她把一本崭新的,厚厚的《中华字典》递我手里说“今天背了升黄豆卖了给你买的,七块钱刚刚够”随即她手上的老茧刮痛了我的手,我才仔仔细细的看清那双粗糙的手掌,有着一道道深深的老茧还夹杂着猪草残留的黑汁。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转过身去悄悄的任眼泪一颗颗往下掉。
母亲太辛苦了。
从此我每个星期把父母给我的五元零花钱(那时候没有食堂,米和菜都是家里带来吃一个星期)拿去食品批发店买两袋辣条去宿舍卖,因为从宿舍去小卖部买东西有点远,同学们都懒得出去,我发现了这个商机。两元一小袋买来一袋有三十根辣条,卖一角钱一跟一包能赚一元,就这样一层楼一层楼一间宿舍一间宿舍的去卖,卖完了又去“进货”,这样一个星期能赚五元到十元左右,即能给家里省点自己也可以富裕点。
最辛苦的那次是卖枣子。小时候我们那片山到处都是枣子树,每家地里都有几颗,像是上天的恩赐。每年的七月份就是枣子成熟的季节,开始几年有老板开车去收购,后来很多枣子树都生虫了就不结果了,产量少了就没有人来收购了,都是自己挑到集市上去卖。我家只有两颗枣树,头一天我们就摘了一背篓,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准备第二天去县城卖。天还完全没亮母亲就就喊我起来吃炒饭,说要走三四个小时早点走。为了抄近道走的都是深山小路,就这样寂静漆黑的山路上一个打着电筒一个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一前一后的走着。走一段累了就把背篓靠石板上休息一下替换着背,尽管汗流浃背却丝毫感觉不到热,那山崖中飘来幽深的冷风穿过黑乎乎的树林吹到我们的身上,让人不寒而栗,背心一整清凉。但我们还是强装胆大的继续往前走,上一坡又下一坡的走得都快虚脱。
快到时天渐亮,遥看城里灯都还星星点点般亮着,我们坐在石板上长长的嘘了口气,终是早早赶到了。母亲把青枣背到老街人流最多的地方卖,洒少许清水在大枣皮面,水淋淋的特馋人。果然很多早上买菜的太太们都忍不住称几斤回去,一边挑选一边夸山里的枣脆甜,有个阿姨还夸我小小年纪就会做生意呢,没办法啊,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还碰巧遇到我的班主任也来赶场,看我日头当头照甚为可怜,他买了一大袋回去。刚过中午一背篓就卖完了,果真城里好卖点,母亲认认真真的数着这些零碎的钱一遍又一遍,开开心心的带我去买冰棍吃。
现在回想起那些日子忆苦思甜,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在这座小城市也有了自己的房子,非常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只是母亲却承受不了爷爷奶奶们的重男轻女和村里一些人的冷言冷语,和父亲每日的争吵也不断,终是在妹妹十二岁时阴差阳错的被人介绍改嫁外省了,她的一生都在操劳。现在我们一有时间也都会去看望她。
母亲的一生无疑是苦难的。只是生在那个时代的女人多数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惟愿一切安好!